11月13日,本报刊登了刘云先生撰写的经济评论《农业蕴藏着大希望》,文章从中国食品数量、质量和安康功能区定位及自然禀赋出发,分析认为安康特色食品业前景广阔,提出政府应加强引导扶持,我对此观点深以为然。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但耕地却只有300万亩,30年前并无发展农业优势,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由于过去环境保护让位于发展速度,全国很多地方空气、土壤和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安康却成为少有的“净土”,在食品质量成为焦点的今天,安康农业产品成为稀缺资源,富硒、绿色有机成为安康食品的地域品牌,近几年,来安康旅游的游客除对青山绿水醉情外,就是对安康农产品感兴趣。
安康特色食品确实大有可为,然而现实中安康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近百万农民打工收入成为安康农村主要经济来源,去年我回到农村的老家,从门口一直延伸到小河边的梯田早已废弃,大多数稻田中长满了荒草,看来广大农民并不愿意从农业产业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安康农村的空心化和农业的凋敝早已成为定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并没有种过地,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比较效益是人力和资金等生产力要素流动的风向标,当打工的收入高于从事农产品生产收益时,便不会再有人种田。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安康也有不少企业投资于农业开发,形成了大大小小近200个农业园区,然而大多效益不佳,很多靠国家农业项目资金支撑,企业终究是要靠市场生存的,靠政府扶持恐非长久之计。
安康农业产业的发展关键要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市场对安康特色食品的要求属钢性需求,能否让产业做大做强关键在产业链的比较效益,而比较效益由最终产品销售价格和产业链生产成本决定的,销售价格是由质量和品牌决定的,质量和品牌则由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标准控制和市场推广决定的,产业链成本则是由科技投入和劳动力技能决定的,纵观这些因素,安康农业产业最短的短板是劳动力技能,因此,必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技能培训。
对新生代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的人力成本,还可以提高农业工人的收入,更可以控制农产品质量标准,为后期市场运作打牢坚实基础,因此农业企业、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投资,培养大批既熟悉传统农业技术,又懂得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并且拥有市场意识的新型农业工人,在此基础上,打造安康品牌农业,形成发展模式,并通过土地流转和“飞地经济”,把安康品牌农业扩张到外地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符合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地方,最终成为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