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云
在今年安康两会上,不少的代表委员谈到安康发展中的体制创新、机制激活问题,大家的意见都是从现实的问题引发,谈到表现,看到不足和危害,甚至洞察到某些方面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所带来的对于改革与发展的力道消弥,这样的话题很容易激起会场人群的共鸣。
新闻记者从会场带回这些讨论甚至争论的信息,让我们嗅见春天般成长的气息。因为这样的讨论或争论,是安康正在进行的重要发展工作的激情之音、理性之音,也是福分之音,看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破解问题,让发展的工作更加轻装上阵,少一些不必要的因袭,这正是发展的正向能量。
体制与机制,我们常挂在嘴边,在实际工作中也会有“适与不适”的感受,有时候感到工作推动不力,很容易从体制机制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撇开纯理论不讲,大家工作中的感受和缘于某些程式化制度化的羁绊,可能更为真切,因为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具体的工作,好的制度当然有力地促进了工作,反之则是制约。
体制性机制性“不适”,或简单理解为制度性滞后,在发展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客观存在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工作的要求在变化,发展的内涵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丰富,会改革,会创新,过去一段时间认为是管用的方式方法,到了现阶段可能恰恰变成了反作用。所以改革与创新是常新的,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调整。囿于旧的方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于与时俱进精神不符,也于我们正在做的改进工作的努力不符。随着改革意识的增强,我们各个方面大体上形成这样的理念,制度的不断建立健全是通行的法则,除了刻意违反制度,在有利发展层面表现的制度性改革都是必要的,应当给予尊重。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体制是政策层面的设计,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机制是政策执行层面的设计,表现为灵活性与适效性,在体制大体上还适应现阶段情况的前提下,如果执行是困难的,或者事倍功半的,那么最大可能是机制上出了毛病。反过来说,体制如果是趋向于僵化与过时的,机制再努力效果也大打折扣,甚至没有功效,那显然应当从体制上找病根。好的体制要有好的机制,好的机制一定要对应一个好的体制,这样理解,大体上能够说清体制与机制的关系。
比如“为政不为”问题,总体是说,党和政府的要求是明确的,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明确的,为什么这一情况还长期存在?体制上可能表现为权力监督的缺乏,机制上对于权力使用功效的评价或失之于宽、失之于随机,或在一些地方压根就没有这个评价机制,大的要求是一套,执行层面是另一套。谁来监督执行,谁来评价执行,监督和评价的结果谁来运用,运用到什么程度?对此,我们基层能够用力改进的,可能更多在于机制的创新和强化,末梢神经出了问题,或执行端出了问题,自然不能简单怪责体制这个大是大非问题,而是需要我们多多自我反省。
对记者从两会带回的情况分析,很多有识者有一个认识,现在的发展越来越趋势于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融合,无融合无出路,而老的体制很大程度上囿于条与块的分割,看似责任明确,但事到临头各有自保的说法,很多时候合力不足造成工作推进成效大打折扣。再比如,我们的干部职工不可谓不多,所谓吃财政饭者众,但差不多所有部门、单位用起人做起事来总会备感人力的缺乏。有识者以为,人人尽职责,人人有事做,各尽其能,这样的要求不为过,但需要机制上的保障。我们讲改革创新是当务之急,恐怕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发挥人的能动性上,比如我们的事业单位门类齐全,人员众多,但很多单位用人不活,管理乏力,人浮于事,人多不干事,在人的问题上不会管、不敢管,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注意到,两会代表委员关于体制机制创新的呼声更多的来自于事业战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共服务需要日益提升的新情况下,事业单位如何加快推进自身改革,让服务真正上位,让事业单位真正干好事业,在用人机制上,服务取向上,相对应的自主权上,灵活的市场机制上,都有可为之机、可创之新。我们还注意到,一些代表委员敏锐地谈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配套问题,这里面既有行政体制整合,也有在某些关键领域的先行创新,如加快推进农村生产关系革新,把中央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落实到位,并地方化。再比如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这是个重大的战略选择,题目已经出来,答案在哪里,尤其靠谱的答案、规范的答案在哪里,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哪些“不适”,恐怕都需要我们及时加以研究破解。
对安康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重新审视与观察,放在新要求下查找存在问题,看看哪些问题是迫切要解决的,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重要功课,两会传出的民意已然直指改革与创新的迫切。这牵涉到不少的方面,特别是那些事关战略全局的方面,事关激发活力的方面,事关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事关发挥发展自主权方面,整合与融合,强化与弱化,打破与重组,分解与合并,监管与放权,等等,这些工作选项我们以为都是重要和必要的。体制机制活了,必将焕发发展的能动性,发展也必将事半功倍,风清气正,发展的合力也必将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