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云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这一通报震惊了舆论场,想必全国的官场也会大吸一口冷气。
祁连山曾是一个生态美好的地区,尽管近代以来多有人为破坏,但真正让祁连山苦不堪言的,则是最近的百年间。这些超强度的人为破坏,现在已然为这一地区甚或更大的毗邻区域带来无穷的自然灾难。有专家指证,这一地区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宜人居。笔者也曾到过那里,其生态脆弱的程度,是我们长期居于秦岭以南、汉水流域的人们所不能想象的。
祁连山地区的破坏性开发,当然不是一日之力,其生态恶化问题闹到今天这个地步,的确是甘肃几届领导人放任无为之“功”。“两办”的通报,责成甘肃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作出深刻检查,汲取教训,并且3名在任副省级官员,以及其他8名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责任人受到党纪和行政处分,另外7名责任人也由甘肃省委省政府进行问责。因为环保问题,中央直接开出如此严肃的罚单,这不仅是一个严肃的处置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在环保大是大非上事不可恕的大态度。
环境问题,在发展中的中国,特别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早已不是一个事业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大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大问题。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它在中国经济发展、政治建设、世界责任表达中,其权重越来越大。环保作为高压线,不仅早已带着电,而且是高压电,谁触碰谁必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在我们国人的常识中,因为环境保护问题严肃处理干部、处置涉事企业、团体,也早已不是一件让人惊讶的事,谁大程度地容忍环境的恶化,必全民共愤之。
从社会经济发展强度上看,环境的恶化总归都离不开人的破坏。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环境是人为破坏的,也必须由人来修复。尽管有些环境在破坏后,修复的难度甚高,甚至几百年也难以复苏,但人们重视了努力了,情况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变。新时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破坏的恶果也已显现为我们新发展的承载难点和瓶颈,而同样我们在近十几年来主动向环境的示好,也在呈现自然的谅解。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感受比任何时候都要感觉深切。严格上讲,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是孤例,从前有,现在有,或许未来还会有,因为从一件件大大小小的环境破坏案例中,从我们身边曾经有过的事例中,无不显示一个共同的症结,这就是在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对关系的处理上,没有清醒的、理性的认知,对于中央“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贯彻落实,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事情的恶化总是迟早的事。比如甘肃前省委书记王三运就曾大讲特讲“无中生有抓项目”,也曾被视为“思想解放”,现在看来,“无中生有”的理念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并不适应于环境保护的无视和乱为。王三运再有“运”,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无视中央的严肃要求,违背“四个意识”,也必“好运到家”。有关报道指出,祁连山生态的严重恶化,与时任省委、省政府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王三运也难辞其咎。
在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上,如果出了问题,我们最通常的检讨往往会是“注重了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保护”,好像主观愿望是好的,是为了发展,且是为了人民的发展,这很有其迷惑性。其实从现实中的实例考察,这又常常是某些责任人的重大托辞,它掩盖了一个利益链的大问题。以基层的工作经验来判断,多数环境大问题,都与不当利益输送有关,这在很长时间是一个死结,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与大众利益博弈,公权输于私权,公权弱化,私权极大膨胀,结果就是恶化程度的提升。
也正是因为私利之惑,这些年来,相当多的地方在环保执法上,或大打折扣,或放任自流,或屈服于某些势力,或近墨者黑滑入分利之泥沼,或明哲保身远离矛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消弥了政府公权的权威性,使社会信心大为降低,使社会环保意识急速流失。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不能低估,更不能自欺欺人视而不见,或为粉饰太平故意掩盖。当然,我们同时也十分严肃地看到,与利益勾结造成环境破坏的人和事,毕竟是极少数,而且随着国家环保整治力度的加大,这样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少,但无论从当下的发展急迫和未来的发展持续出发,对少数人和事的严治都必须是当下之重,在环保问题上没有下不为例、事不过三,有一件查处一件,这才是新常态。正如我们对汉江一江清水的呵护,绝对不允许有折扣一样,江汉水量丰沛,但我们的每一滴清水都不多余。
从2014年《环境保护部约谈暂行办法》出台后,已经有47个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约谈,其效果是明显的,因为据媒体统计,还没有发现被二次约谈的。国家层面问题导向力度之大,促进了环保意识和责任的落实。这也让我们明显地看出,环境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一样,只有主要领导的责任意识到位,决心和措施到位,面上的工作才能持续向好。去年,国家环保督察组在安康持续发力,给我们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我们在不足中加强措施,在整改中提高意识,在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中增强信心,安康的环境保护效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环保无小事。别人的恶例成为我们的清醒剂。尽管安康在环境保护上有着丰富的话语权,有成绩,有值得自信的地方,有清醒的认知,更有清晰的目标,但环境保护的长期性也是考验我们的一个个拦路虎。我们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无论点上还是面上,无论农业还是工业,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生物治理还是工程治理,无论是领导责任面还是社会责任面,细思三思,经不起曝晒的方面也不会少。特别在全面落实“河长制”的今天,环境保护职能责任的强化、社会责任的动员,以及奖励激励举措,都还有大力为之的地方。我们从他人的教训中吸取教训,始终以自警自励的姿态做好自己的事,不偷懒、不脱岗、不手软,把安康的山河当做自家的小花园、当做自家的客厅,像爱护自己眼睛那样不允许青山绿水蒙尘,或许我们才能笑到最后、笑到最好。
从环境保护问题导向上看,学习贯彻党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其实是一个很具体的学习实践过程。从甘肃祁连山问题,看我们安康的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把中央的要求学习好、运用好,落实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始终做到多一个心眼、多长点心,真正按省委的“五新”战略要求,写好安康的“五新”大文章,这就是在思想行动上、可持续发展上,始终做到: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培育新动能,在强化辐射带动中构筑新高地,在创新创业创造中激发新活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共建新生活,在提升发展软实力中彰显新形象。因为安康的“五新”,没有哪一新可以脱离安康优势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