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一平
一
随着春天脚步的离去,新冠肺炎疫情带给2020年的尴尬与苦难,也在我们心灵上渐行渐远。疫后复苏,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醒明白:日子还得如常过,幸福还得靠奋斗。
处在这个春天抗疫前哨的安康,在解除警报后迅速全面复工复产。“双复”一词,必将成为安康在21世纪20年代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它不仅提示艰难,也昭示顽强。从仲春时节始,安康以极高的复工率,继续走在全省追赶超越的前列,无论看报表,还是看现场,我们都能获得这样一个感受,疫情过后把该干的事做快做实做好,正在成为一种新现象,这新现象蕴含着一种急迫也饱含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理性启发,苦难自带流量,流量创造新机。记者在基层采访,从不同的采访对象发现,他们对大难过去后要集中精力做实事理解更透彻了,那就是立足实际,抓住关键,体现关切,少些折腾,多做群众喜欢的、支持的事,那就是要普遍地、更加自觉地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不自己哄自己、下级哄上级、干部哄群众,才能把失掉的时间夺回来、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新的发展机遇创造出来。
近日在紫阳采访“双复”,看到紫阳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疫情的阴影下复活,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有力地建立起来,尽管遭遇“倒春寒”,但春天的热点依然保持着萌发的动能,乡村在寂静中复活,人气在寂静中聚集,希望也在寂静中重拾和延伸。
二
在洞河镇街道新社区工厂,返乡创业人士马文平的万州服装工厂开工就绪。尽管与去年同期比,工位空了三分之一,订单也多少受到当前世界抗疫形势的影响有所减少,但今年因疫情选择留乡就业的人数增多,工厂新增工人比去年多,加之近期中小学陆续开学,一批留守家长复工在即,工厂即将迎来马力全开的好景象。工厂的管理者说,他们的订单主要在国内的江浙,因此只要加工能力在,今年工厂开工就业不会有大的起伏。我们随后去看了他坐落在海拔800米左右山坡间的魔芋园,他今年种魔芋两百多亩,从明年开始种子自给有余,他将辐射周边农户种魔芋,产品他保底包销。从工厂到田园,这位返乡创业汉子给我们呈现的是农民式的信心,只要耕耘总有收获,他说,天道酬勤!
类似情形,我们在向阳镇的茶旅农家乐提升项目建设中也感受到新的信心和希望。镇党委书记詹世勇带我们看了好几家正在营业的农家乐,我们也和业主交流今年的观感,复活带来的喜悦明显流露在这些聪明而又朴实的农家汉子脸上,他们几乎都告诉记者一个共同的想法,疫情也让他们看到当下农家乐从服务到设施的不足,促使他们思考怎样改进提升。他们谈到,“双复”后舆论预测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出现,这或许正是人们的慎重所在,他们认为,这更提醒他们要提升档次,要增强安全消费方面的投入,不仅是说在嘴上更是落实在设备上、场所上。这些都让他们感受到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同时到来,敢不敢接受挑战?能确定投入的事,总是希望所在的事。他们因而对农家乐经营更有信心。
这样的信心来自经营户对市场发展情况的把握,当然也来自政府的及时帮扶。向阳镇把提升茶旅文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大戏来演来唱,将此作为真正的“向阳产业”。詹世勇说,新冠疫情也让政府看到了农村服务业在基础保障方面的短板,比如普遍的农家乐公共卫生环境问题,比如道路通行问题,比如农家菜园问题,比如消费项目单一问题,还有缺乏农家乐集约型发展问题、工商资本怎样加入进来的问题。这些现实和思考,也让向阳镇党委政府看到自身的责任,因此,今年“双复”以来,他们就趁农家乐复热之际,在县上的支持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改造,落实新引进的外来企业加快落地。今年他们新引进一家浙江杭州的文旅企业到向阳镇打造旅游新项目,力图整体盘活全镇农旅资源,大幅度提升茶旅营销水平。
其实,这不单是向阳镇一个镇如此看重疫后的提升发展问题,这也是我们在紫阳采访所到乡镇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同一主题:提升性发展。在界岭镇圣和山,回乡创业的万世凯今年加大了投资力度,他告诉记者,选择回到家乡做茶旅产业,不单是对故乡的情怀,更多的是对自己多年在外开拓的市场营销资源的再增值。他承包、代管、流转当地村组农户茶山近千亩,用以打造高品位的茶旅康养项目。4月8日,圣和山上雨后初晴,阳光灿烂,举眼望去,群山渐远渐小,站在山顶有一览众山的敞亮,让人备感山野间充满的希望和成长的色彩是如此真切!
三
提升的故事在紫阳延伸。在双桥镇康硒天茗茶园,老板陈国卿给我们讲他迫切希望能引进一个懂网络营销、能在山里耐得住寂寞的年轻人,帮他建立互联网营销系统。作为背包包卖了28年紫阳茶的“老茶客”,他也感到不跟上新情况就会被淘汰。康硒天茗茶园在当地成为农村新经济的标杆,他们每年与当地农户错峰投劳,并从设备、机械、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先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农民干完自己家里的活再来公司务工,这种无缝对接体现出来的管理理念、智慧与机敏,或许很值得专业研究者探究一番。洄水镇小河生态流水鱼专业养殖合作社,也是立足于辐射当地村民,养殖场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并包销成鱼,带动农民加入产业链增收,以此带动养鱼产业的流域化而布局。他们说长江十年禁渔,汉江也在其中,这给紫阳这样淡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带来新机会,抓住了,水产业就能向前大大跨越一步。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在青中村,这个早已名气在外的茶旅新村,今年更是大招频放,他们在县上支持下着力推进的民宿旅游项目高点起步,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后续营销、服务平台都由资深公司介入,村民作为产业链上重要的环节,参与营销全程、分享全程效益。村上脱贫攻坚后空闲的数量可观的农户老房子,在青中村被集体统一赎买,成为集体资产并股份量化到村民。这成为青中村民宿开发最大的固定资产,“土墙石板大进身,依林傍园闻鸟声”,“云上青中何处有,只在此山此园中”,这也成为青中民宿鲜明的自然卖点。“青中村老屋不拆兴民宿”,资源变废为宝,因地制宜让集体资产多一种实现形式,这是 4月 9日我们一行在青中村采访中热烈讨论的新鲜话题之一。讨论中,“引入”一词,多次出现在县委办下派的第一书记小曾和市政府办公室下派的工作队长小周口中,除了引入新理念、新规划、新经营,他们也有想法引入新品牌,如他们构想与省市有关部门合作,依托已建成的全村自行车环线,创建全国性的“中国青中村道自行车拉力大赛”,这让人脑洞大开,听着并非虚玄,有着极强的实现基础。
四
渴望新发展,渴望在乡土上能够走得更稳当更自信,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迅速完成“提升”,这无疑成为紫阳决策者和创业者一种共识。在基层创业者那里,他们或许不太习惯说“提升”,他们说“发展要有变化,老一套肯定行不通”。记者在紫阳一路走来,采访大镇大园大场,也采访一些农业项目小户,那些小户的当家人普遍年轻,差不多都是外出打拼多年返乡再创业的。他们或务茶,或养殖,或兴魔芋,或种药材,他们的做法与老一辈多少有些不一样,比如他们对网络营销十分看重,他们很多都建立了自己在网上的“信任圈”,这种市场营销态在紫阳乡村年轻创业群中很普遍。
在洄水镇,记者与县长陈莲有过一番访谈,她也更多地谈到紫阳乡村振兴从理念到业态,从产业到市场,从农民到农工、从支部到协会(合作社、公司)的提升问题。她反复强调一个观念,就是政府必须把服务环境抓在手上,把引导、指导、扶持、服务都体现在环境上,让市场主体生动活泼地成长起来。为此,紫阳县推出四十七个方面的具体政策以示支持与调节。她说,脱贫攻坚我们靠有效的行政推力解决了摘帽问题,下一步乡村振兴大戏中,政府的职责更多的是搭好台子,让产业唱戏,让市场主体唱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宗军陪同我们一路采访,他除了分管宣传,还代管着政法委、县委办的工作,还分工抓乡村旅游,他一路讲得最多的是抓落实。县级领导首要任务就是抓落实,不能会一开了之,更不能用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这次紫阳采访,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基层同志感慨地讲,少填些没用的表格,多给群众办些实事。张宗军说,当前“三排查三清零”是摘帽后巩固提升的重要抓手,最考验人的是排查长效机制、漏点短板清零,这其实就是提升发展的大问题。把狠抓落实的风气坚决树立起来,基层的发展就好办多了。在向阳镇,张宗军现场给我们讲到,前段时间县长陈莲开办公会,确定了向阳镇农家乐提升工程中一块非农土地征用事宜,会后县统征中心以难度大未能很好落实,陈县长“严肃对待”亲自落实,严令限时办结,她说,办不了她领着统征办的同志一起去给县委书记说清楚,结果很快手续办下来了。张宗军说,所谓“亲自抓落实”,就是亲自得罪人,在县上,县级领导干部不敢得罪人,就是没有扛起自己肩上的责任。领导就是服务,就是责任。
在紫阳采访,感受到疫后基层工作在满血复活,县域新经济在思考新突破,感受到一场疫情促使人们在发展上站位更高更远。在这“满血状态”中,脚踏实地抓落实,真心优化发展环境,把责任落实在每个环节上,打通各种各样的“血栓”、“血肿”,这血才满得起来,血管才通畅,整个肌体也才活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