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我们身边“国际化”的东西如雨后春笋,“国际化”住宅小区、“国际化”大酒店,新近发现,一个规模不大的幼儿园都挂上了“国际化”的牌子。
想国际化不是坏事,说明我们主动地和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靠近并逐渐融入,在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中,可劲儿地追求理想中的标准和档次。闹腾点大动静,干点大事情,谁不想?但是,我们必须审视自身条件,就算喊口号为自己加压壮胆,也要实际、有分寸,最起码让别人相信自身国际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盲人摸象或者管中窥豹的短视和片面不仅无法适应国际化,而且也会干扰我们对外面环境的认识和判断。少了起码的比较,就少了一种真实的评估,在自欺欺人的坚持中,和国际化渐行渐远,到头来,伤了自己也误了事业。
国际化不应该有小家子气,最起码要叫得响、拿得出手,在很大范围内被人们熟知、认可和接受。就好比西服、衬衫、领带和皮鞋,是配套的,只有整体出现,才正式、规整、有范儿,若是少了这些要素中的其中一样,就穿不出想要的效果和感觉。国际化也一样,不能光有国际化的心气,还得有国际化的硬件和软件,如果少了这些构成要件,就谈不上国际化,充其量是国际化的雏形。国际化更多的是要素整合,具备了在更高层次参与竞争和平等交流的实力和条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置身于宏观大局中,明辨自身所处的位置,学习借鉴现代化的经验和作为,只有大视野,才能成大事业。
倒也不是洋气的、宏大高端的就是国际化,一些传统的、本土的东西也可国际化,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百余个国家,秦始皇兵马俑之所以名列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说明有思想和文化内核的东西可以跨越经纬度,获得普遍认同。毋庸置疑,我们和国际化还有距离,是不小的距离。当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综合素质和人文风貌都还没有国际化,我们不妨耐着性子先打量一番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看看咋样才能国际化、何时能国际化。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思想观念上先朝着国际化的标准和方向靠近,我们离国际化才会越来越近。
在追求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面对社会喧嚣,切莫心气浮躁。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讲得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功夫到了,梦想就不会落空。我们有太多国际化的东西,我们也有太多不国际化的东西,国际化好比是一杆秤,只有综合指标足斤足量,秤杆就不会下滑或者上扬,才会平衡。一口吃个大胖子并不现实,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让我们的事业逐步做大做强,最终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
■ 吴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