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去一些美好的事物,常常思念,常常牵挂,常常回头张望,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怀旧情结吧。
2014年4月9日《安康日报》刊登了马玉龙先生采访报道的《正在消失的石板房》,一下触动了我的恋乡情绪。说实话这几年,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陕南实施异地移民搬迁,避灾集中安置工程,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农户的居住环境问题。但是这种大量的移民搬迁,民居改造和建设,让人欢喜让人忧愁,可谓美丽乡愁。让人欢喜的是许多农户从高山从危险地带迁到了交通相对便利、安全的地域以及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的集中安置点。房子漂亮了,村子环境整洁了。让人叹息的农村传统文化习俗和特色建筑在迁移中被破坏、被遗弃、被遗忘。正如报道中所言:“安康石板房是陕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文化特征不经意间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对这种最具陕南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正在走向消亡,真让人痛心疾首。那些具有传统特色的四合院、三合院等类似古民居在大迁移的浪潮中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所蚕食。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应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如今“千村一面”的建“洋楼”实为土洋不分的房子,实在值得我们沉思。虽是遮风避雨的居所,但是我们故土之上的文化在哪里?它们是我们陕南文化根脉的民居吗?多少年后我们如何面对它们?试想福建土楼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它具有中国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平利县之所以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之一,其建筑风格渗透传统徽派的理念,也是平利最传统的民居形式,实用大方美观。如果我们把陕南最具魅力的文化特色带到现代建筑中去,不仅传承了古老文化,也为安康的新农村建起了新的“乡愁风景”,就是把好事办得更好了。
一段老腔唱和着关中人的豪爽质朴,一条汉江流淌着陕南人的清秀细腻,这一切早已深入乡村故土,成为美丽乡村最耀眼的元素。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建了新区毁了古村,建了高楼毁了古镇的现象日趋严重,不能不叫人叹息反思,值得庆幸的是,许多地方已经意识到了农村发展不能以牺牲传统的乡土文化为代价。如蓝田鲍旗寨村,传统的土坯房和新修的民居相邻而立;在礼泉袁家村,传统的作坊得到还原复制;在丹凤万湾村,竹篱笆墙围绕房前屋后,一条小河门前流淌,花草树木在庭院里随意生长,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在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更多的内涵,那就是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有专家这样认为:“农民朴实的文化自觉需要在建设中得到尊重和张扬,这是对美的更深层的追求。陕西的农村文化丰富多样,陕南、陕北和关中各不一样,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避免千村一面,将考验着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