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些年的经验,搞行政工作,或在事业单位工作,大约是容易混日子的。有很多混的理由与机会。一般讲,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只要不出大事,基本平稳,上下的评价大体是说得过去的。
按上级的安排办,遇事有计划、有推进,年底有汇报、总结,接受检查重视一些,差不多事情就过得去。这些年民生喊得响亮,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当然也要按上级要求做一些,把国家政策要一些,示范点抓一些,典型户树一些,群众的口碑大体也就有了。
可很多主事一方一隅的官员私下来心里还是有委屈的:感觉上级不那么重视,群众嘛意见也是有的,于公于私似乎总是不给劲,自己进步慢,群众时不时也有意见。辛辛苦苦一大年,算来算去不沾弦。
做“太平官”,是个长期没有厘清是非界限的概念。矛盾多的地方,以不出事为要,这是权宜之计;左右逢源、上下讨巧、工作与发展平平淡淡,一度时间成了很多为官者的“护身符”,视为经验之谈,现在看来要坚决反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讲得最多的,还是改革创新,这既是“党亡政息”危机所逼,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政治文化生态转型创新的历史必然。地方上也一样,老经验要检讨,一味跟风要吃亏,封闭保守要落伍,四平八稳明哲保身需以南郭先生戒,总之“太平官”不好做了,不能做了,做不下去了。
有个老领导曾与余坦言:为官者心里要有事。这个事,一是大局,不犯糊涂;一是地方发展,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人家能走得更远,轮到你就不要找客观理由;一是心中要装群众事,地方发展、地方大事,其核心一定得是群众的事,有场面、有形象、有典型、有响动,与群众切身利益不大沾边,这动机就很可疑!这位老领导有个长处:每走一地,就做一地的好事,诸多的好事都是紧紧围绕群众祈愿,办教育、办医疗、办社保、办五保户供养、办群众连心工程、修建连户路解决“最后一公里”,包括大力抓招商引资开发地方资源,解决的都是那个地方长期欠账问题。做了这样的事,上级领导肯定了,群众拍手称快了,干部抓工作也更实际了,几好合一好,就是“务实清廉为民”。这位老领导所主抓的,很多是在上级一般要求下的地方自选动作,这动作合地方实际的节拍,所以大家做起来有劲,干部顺心,群众主动参与。
心中装事,当然装的是发展大事,一个地方的大事,一个单位的大事,这些大事无一例外不与群众利益相关。这样说来,所谓心中装事,就是装群众的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一个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职能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所以时刻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工作标准,心地就宽广了,工作视野就宽广了,我们所有的发展天地就宽广了。这是个老主题,但永远都还是个新问题。
我们安康是后发达地区,所以一方面发展上要还账,一方面很多发展工作又不能一概常规去办。过去我们讲:超常规、跨越式、弯道超车、小步快跑,都是好路数!实现这些路数,决定我们心中所装之事,实质都是打破常规的创新事,一味老眼光、老办法,有时可能连最常规的事都办不好。余从政事也久,结识不少有为的领导干部,他们每在一地,都有政绩政声,一个关键点就是抓住了地方发展、地方工作的“牛鼻子”,那就是为群众办好眼下事、切身事、长远事、破解后顾之忧事。于是抓农业,善于跳过小农经济看现实看发展,力促农业向市场向现代化要求转;抓水利,解决城镇防洪、群众人畜饮水难题;抓林业,解决保护与开发并重问题,推动林业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抓交通,眼中有大路更有一家一户一院落的小路;抓城市建设,敢于在完善城市功能上下功夫;抓社会保障,下力气从社会就业创业上找新路子,下实招数;抓政务服务落实,敢于把公权放到阳光下晒,敢于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这些事,都是创新之举,非常规办法不能奏效。故余也深思:一个好领导、好部门、好单位,心中要装创新事,舍此,很多该做的事都拿不起来,就辜负了岗位职责所赋,就应了那句老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