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的教育状态,从媒体的报道中很可以看出些端倪来。
一说到安康学生,很多外地媒体的首选称呼为“山里娃”,一副理所当然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提起安康教师,那些不时见诸报端的教师恶行很快映入脑海。这虽然不能代表安康教育全景,但却让外界因此有了解读。
安康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成果在全省并不占优势,却有逐年成为外媒新闻富矿之势。误会在所难免,这并不影响安康走自己的路。这些年来,在有限的条件下,安康很多地方其实还是进行了不少探索与尝试。比如早在7年前,紫阳就开始实行城镇教师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制度,7年来共有400名教师送教偏远学校。今年秋季开学,旬阳首批62名教师也开始到交通条件差、年龄结构老化、学科配置不均衡的学校开展为期两年的交流轮岗。
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是当前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农村与城市教育方面的差距,在安康表现得格外明显。老师都想往城里调,农村优秀教师队伍越来越萎缩。特别是一些初小教学点,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质量都让人担忧。把城里老师交流到农村开展“教育扶贫”,让农村孩子也有机会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教育,不失为一个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好办法。
从紫阳的7年实践中,能看到教师下乡对学生、教师乃至教育本身的带动提升作用,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好老师下来了,孩子们有幸沾到了一星半点,农村娃就成了城里娃吗?他们的学习条件、家庭环境、思想和眼界就能得到彻底改变吗?
不只是农村和城市不一样,在安康中心城区,仅仅因为一条汉江的阻隔,江南和江北的教育就存在诸多不同。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因素,但至今仍有很多政策不过江,也是不争的事实。安康的教育困境,要均衡,更待破局。
不从安康走出去,不知道安康到底有多贫穷和落后。让所有安康孩子都有走出去的机会与希望,是安康教育存在的意义。那些留在安康一起见证历史的人,更需要良好的学识素养和开阔的智慧胸襟。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无法改变,改变安康只能从人开始,从教育起步。
教育破局,安康该认清自己。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有着跨越发展的万丈雄心,也有着不得不承认的天然短板。长期久居深山,对人思想状态的禁锢根深蒂固,但现代技术手段,让教育受地域局限的制约越来越小,这是安康教育的机会,错过这一轮,不知道要被甩多少年。如果人的竞争力再跟不上,加上本就偏弱的环境因素,安康的理想,实在难得有实现的机会。
在对教育的态度上,安康明显可以再用心些。与安康毗邻的湖北,惊闻安康高中生每周还能休假,初中生居然是双休。这一惊诧,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湖北的教育质量高,实在是拼出来的。不只是老师和学生拼,所有家庭都把孩子上学当做一件大事,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力以赴,这才造就了这么多年的辉煌。或许这种拼法不那么科学,却值得安康教育适当借鉴。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付出少,收获少却几乎是一定的。
还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就是很多家长似乎心气不足。孩子有书读、有个大学上、将来能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就行了。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终究的道路,但对家长、老师和学校而言,鼓励孩子更优秀,应该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做得更好,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还是对家长、老师、学校和整个社会的要求。有了这样的思想和决心,才会有走得更远的心志。山里的景色再好,也有必要出去体会平原的辽阔。
安康城区教育资源整合,虽然还在艰难的行进中,已让不少人抱着莫大的希望。农村和县区这个更广泛的范畴,才是安康教育奋起的根基。内部均衡只是在自家屋里进行腾挪,达到与外部和整个社会的协调一致,更应该成为安康教育致力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