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的群众向市委书记、市长喊话,如果争不来高铁就下课。这事之所以成为网络上的新闻,盖因邵阳在近年的舆论场上不是一个平凡地,她那里出了个不作为的典型,童名谦,曾任邵阳市委书记,以清流自诩,地方事务却屡屡不作为,留下一地鸡毛。邵阳群众向领导者喊话,其情切切,当然也生怕现任领导在岗唯唯,错失高铁过境的好机遇。
撇开民间争国家重点项目是否是理性常态不表,高铁的布局自有其科学性在,不是因为谁的声音大,就花落谁家,尤其是随着国家事务、国家决策法治进程的加快,程序性、科学性、统筹性得到加强,那种一个主管部门、一个领导说了算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即使是前些年在“跑部钱进”的热风下,其项目争取的流弊依然余温尤在,变通与人为的因素仍然有,恐怕也不会是常态。笔者尊重的是邵阳地方群众以极端的方式,发出自己爱邵阳,希望邵阳快发展的声音,这对当政者是压力,更是警醒,在这样的呼声下,官员们在可为的范围内,面对重大项目的落地,不大可能漠然视之,工作的主动性会加强。
削权强责、群众监督、市场意识、服务本能,护好生态、扎实基础、突出优势、立起标杆,站准位置、争优全省、比拼陕南、主动作为,这些,都应当是安康发展面临的新常态。跑项目、争项目,上项目、求投入,通关节、增效率,这些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不过时,这些当政层面的重大事务要做好,是安康发展面临的现实,更是安康人民的重大期待。围绕这些新常态所生发的民间观察、民间议论,甚至民间问责,今后不会少,或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我们只能坦然接受这样的现实,并努力适应它们带来的各类挑战。
新媒体发展,让民间关注、介入政务的渠道多样化,现在已然不是发声不发声的事情,而是我们当政者如何看待来自民间的声音的大问题。正确对待,从大体上判断,我们当然就能发现这一些批评之声中,其实蕴藏着强烈的关爱安康、渴望安康大发展快发展的情怀。换句话说,在安康发展进程中,识大体者是主流,那种刻意唱衰者或者是少数,或者是正话反说。即使是极端的戾气之举,也会有积极的成分在。
爱安康,就要珍惜她的名声、形象,就是都要“谁不说俺家乡好”,就是人人都是安康形象、安康代言人,人人都愿意为安康说话,哪怕是批评的话。在融合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有效打通官民两个舆论场、传统舆论阵地与新媒体空间两个舆论场、正面鼓劲与反向催力两个舆论场,都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精心为之的大问题。以主流的声音,以尊重的姿态,把各种力量引导到有利于安康塑造新形象、造成新势力、形成新氛围上来,现在更加迫切和重要。
地区性的主流媒体牢记使命,创造性工作,视角下移,把关切点更多地投身民间,投向热点领域,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地区发展的重大事务上,有观察,有见解,有温度,有态度,从而用媒体的方式方法回答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回答人民的关切,破解难点、疑点。就是说,依然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康的发展、安康的地位、安康的作为、安康的美好、安康的经验、安康的先进,同时,不漠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引导人们全面地、长远地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从政务的角度,要接受并自觉传导民间的声音、群众的监督,建立一个畅通的渠道,让那些批评之声能进来,能回旋,有回应。要建立具体的制度,特别对那些来自新媒体、自媒体的不同声音,及时进行回应,并作为政务运作的常态化制度,做到面对舆情的出现,有人观察,有人回应,对于具体事务,有人办理,造成上下沟通、理解为王、和衷共济的生动局面。特别对于网络上普遍弥漫的谑戾之气,不小视,也不胆怯,正确进行引导,以理服人,以事服人,如此戾气会消散,阳刚之气、温和之气会增长。
从传统上讲,一个地方的宣传,长期以政务为主阵地,以地方党报和广播电视为主要形式,从当下和未来发展情况看,这显然是不够的,或者是不全面的,它忽略了新媒体和民间舆论场的巨大作用。把两个舆论场融合起来,发挥官方与民间两个积极性,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有利于在发展的层面统一认识,在推进工作的层面形成合力,在官民沟通上造就全新的景象。大家一个心思,各方发声,把安康的故事讲好,讲真实,讲生动,把安康美丽的形象传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