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络世界一则新闻报道引发人们热议:节省了十几亿怎么还纠结?说的是南昌市政府在建设地铁二号线延伸工程时,为了省钱,在国家批复还未下达时就动了工,因此节省工程投资十几亿元。原来,他们把二号线延伸工程与当时正在建设的地下综合设施一并组织施工,避免了反复开挖,极大地节省了工程成本。而这项工程若等国家正式批复下达,即失去最佳施工时机,投资成本也将大为增加。
在公众舆论眼中,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南昌市的决策者们一度很纠结,因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避免无序,达到国家利益最大化,坚持重大工程的审批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南昌的这项工程,前期也经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查,符合建设要求,只等正式批复。问题的纠结就在于此,是消极地等待以求程序完美,还是敢于抓住最佳时机,避免不必要的成本付出?南昌市政府最终大胆决策,冒着一定的风险,吃了一回螃蟹。
网上议论很多,但几乎一边倒地对南昌市政府给予高赞。这说明人们期盼政府决策要讲科学、讲程序,更要讲成本,花最小的钱办最大的事,而对过去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种种不适、不智、不力、不统筹、政出多门、重复建设、不计成本等等乱象看法多多。我们安康人也在热议这一事件,其中不少基层政府的同志在网上发表真知灼见,纵谈实践中的感受,一倒肚中诸多的决策实施苦水,充分肯定南昌市的做法。
这件事是省督导组在南昌开展督导工作时发现的,应当说不是一件小事,督导组内部一度也很纠结,经过认真务实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如果是先上车后买票,未批先建把生米做成熟饭,以此要挟国家,那就必须严禁;但如果审批流程都履行了,批复只是时间差问题,实际效果也很好,这些变通还是要肯定的。无疑,南昌的案例属于后者。
我们很高兴这个督导组的同志们没有简单处理这一纠结事件,而是以务实的态度,科学严谨地分析事因,在关键认识点上给予南昌市政府以支持。如果简单只认制度、只讲程序,只要“程序合法”,或者在这个问题没有担负,板起脸来“公事公办”,那南昌市政府还真有些说不清白。
人民日报客户端有一段话说得好:
谁都知道,等国家批复下来开工最稳妥最“安全”,但为了给国家省钱而提前开工,却要冒违规的风险。如何选择,的确需要一份担当。因此,应该为南昌市敢于担当的勇气叫好。
我国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制度规章要靠深化改革来逐步完善和调整。但改革要有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新旧矛盾交织的复杂环境下,我们更需要改革的促进派,更需要敢于开拓、敢于担当甚至敢于试错的勇气。
勇气何来?来自心底的无私,来自权为民所用的理念。一切以老百姓和利益诉求为重,“吃螃蟹”、担风险的事你才敢干、才能干好。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主动作为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会大大提升。
其实,在中央确定的改革大局中,解放思想一直是一个很关键的阀门,这个阀门不打开,什么好事要事都可能只是在会议室里、红头文件里。中央为基层改革创新,释放了大量空间自主权,就是强调改革要符合地方长远实际,而不是简单一刀切。事实证明,改革越是接地气,越能够有力破解历史积习,找到困境的突破口,越是敢于以党和人民利益大局为重,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在事涉关键改革事宜上勇于先行先试,才能更好赢得施政的新机遇,开拓发展的新天地。
这个典型新闻事实中,透露出的认知信息值得深思,一是基层政府要有胸怀发展的担当精神,关键时候不做“叶公”;二是上级组织督导评价要有实事求是的担负精神,不能只会用“一把尺子量到底”;三是各级行政审批部门在精减审批内容的同时,程序改革也要跟上,规范要求与灵活处置有时并不矛盾;四是改革更需要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精神和良好效果,南昌市政府“未批先建”恐怕也要吃不了兜着走,地方政府应当有破困局的勇气,但前提是讲科学,而不一味是“猛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