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上,印发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一个是对“为政不为”实行问责的。这两个文件不亚于重磅炸弹,炸开了“为官不为”沉闷的空气。
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这几天我们听到很多对这两个文件的议论,“振奋”是一个集中词,鲜明地表现出了文件落地造成的冲击波。
如果不是故意视而不见,或者文过饰非,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发展里,发展的快与慢,成效的好与坏,其实一直是在与发展环境的优劣角斗中伴行。环境好的时候,我们发展就快一些,问题就少一些,那些发展经验迭出的地方,首要的一条,就是比较好地解决了环境保障问题。相反,发展迟缓,人民意见大,归根到底是环境出了问题。不用讳莫如深,我们安康大抵也跑不出这个规律去。
同样可以清醒认识的是,我们安康一些地方、一些时期,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也是可以条分缕析的。环境不佳、恶化的结果,是失掉了一些发展好时机、好项目,失掉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于发展的信心。环境问题,过去存在,现在为害程度也不浅。在安康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消极的负面的环境效应,也一直在毒害我们发展的健康肌体,一些地方成了顽固不化的地方通病。
两个文件同时印发,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清醒的思辨力。环境好与不好,谁是主导力量?官风与官员习气。环境要好,必须先从“为政者”头上开刀,这样的把握是准确的,也是“切七寸”的。环境问题放大了说,是文化氛围使然,但地方最终由谁引导,老百姓的认知是:官风。文化学与社会学原理也告诉我们,“为政者”不当作为,则也是渊薮。
对“为政不为”进行问责,理所当然。这次市委的文件,对问责的情形有明确概括,十种情形,基本概括了我们发展经验所及的全部“不为”、“乱为”的表现。很多人由衷感慨,对于这十个方面的认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务实的精神,不回避,不忌讳,一针见血。身处“环境”之中,所有大小“为政者”都能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我们说,在过去的发展中,关于环境问题也不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同志说,这次很彻底,家丑都露出来了。而且文件很清晰地表明,所谓“为政者”,范畴企及“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以及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具有或受委托行使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单位等国家公职人员”。这样的表述,在我们的经验中是一个全新的概括,用老百姓的话说,所有吃“财政饭”的、人民养活的,都在这个问责范围内。不要说“问政、责政”就是政府部门,官风就是政风,现在要清醒了,在这个笼子的,都脱不了干系。
面对如此大而清晰的“画线”,我们就可以大胆地问一声了:同志,日子还混得下去吗?
为政不为,为政胡为,不管哪一种情形,在老百姓那里,就是一个认知,吃百姓饭不好好为百姓办事,就是“混日子”。而今后,日子还能不能混下去,回答应当是肯定的:不能。对于所有的为政者来说,市上文件出台了,怎么办,这是一道分水岭。
出台这两个文件之前,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进行了大量的基层调研,很多调研是点对点、面对面,热面看问题,理性判不足,问题都是来自问题之源,解决的办法也都是事关者的心声,所以针对性强,没有讨论的余地。
不讨论,便需坚决执行到位。这既是对文件本身的考验,也是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对主要领导者的考验,是真金子就在火中炼一下,对党是否忠诚、对人民是否负责、为官是否有为,这个坎要迈,迈不过去,就是叶公好龙。
两个文件规定很具体,但我们要说,文件对所有公职人员有效,而规律表明,文件效能只体现于关键少数。抓住关键少数,就能警示带动全体。所以,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是抓落实抓执行的关键少数,那些以身犯戒的干部是关键少数,文件发了,我们期望看到“人在处理”、“事在好转”。
市委书记郭青在全委会上讲得好:我市环境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主要不是思想认识的问题,而是利益调整的问题,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短期利益一直在与安康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博弈,“为政不为”已经成为优化发展环境的大敌,必须以重典治乱、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切实加以解决。
郭青书记也很清醒地认识到,广大群众可能对此次环境整治、为政问责心存疑虑,“风能刮多久?”这种清醒,市委、市政府的其他领导同志也会有。这是客观存在,反映民意期待。在宣传贯彻这两个文件的同时,“我们”告诫“我们”不能再“混日子”了,也期待关键少数的领导同志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敢于抓几个关键少数“不信邪”的,让安康的好风气为之一振,让发展的环境化作绕指柔,让发展的信心迸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