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科学界最有舆论色彩的事件,就是八十高龄的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这很突然,突然到一些人不知所措,甚至很不舒服。作为中国特色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一株青蒿成就了一个伟大贡献,一株青蒿也饱含了一个科学家四十多年的辛酸苦辣,屠呦呦被誉为“青蒿素之母”,成名于中国的青蒿,也被世界饱受疟疾之苦的人们视为“神草”。获奖过后,她得到了应有的礼遇和尊重,也让她从幕后走向前台,她的名字家喻户晓,她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
但也很快,有人开始忽略她的学术贡献,用一种复杂的心情和不太干净的表情来评价她,还没来得及高兴透彻的屠呦呦就成了有话题的人物。事出有双的是,当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些国人看似公允的褒贬也一度大行其道。而这一次,有人热烈地将屠呦呦庄重盛大的获奖气氛和某明星更为盛大的婚礼场面作比较,流露出颇为酸溜溜的味道。屠呦呦的科研风范不敌娱乐场,整个社会一下子就有了情绪,大师咋能和娱乐明星作比,有可比性吗?
成就与争议伴行。其实这样的思维逻辑符合很多国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心胸和态度,无非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在作祟。本文不想深究这种留存已久的“酸葡萄”国民性,事情本身也不是一个“众口难调”可以解释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也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警示。从屠呦呦乃至莫言获奖之后种种社会反应,恐怕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今后无论在科技评价体系上,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工作检验上,还是小到个人事业努力的坚持上,对那些默默无闻、一以贯之、坚持说实话干实事的人和事,恐怕要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以至给予更多的高看。鼓励扎实干事的人,鼓励有坚持精神的人,鼓励创新求变、争先创优的人,鼓励全心全意奉献青春乃至生命为党分忧为民谋利的人,甚至要鼓励那些能干不能说或能干不愿说的人,以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励干事创业成为正道。如果屠呦呦获奖引发的社会议论能够带来这样的正向能量,其意义绝不亚于获奖本身。
究其屠呦呦及其工作团队成功的原因,那就是诺贝尔精神一贯倡导和体现的坚持和坚守。持之以恒的坚持,是一切伟大的科学家成功的共同经验。没有这种精神,屠呦呦就不可能几十年孜孜不倦地干成干好一件事;没有这种精神就极有可能消沉在枯燥和寂寞的研究环境里,在一声长叹中最终选择放弃;没有这种精神,中国科学家就不会攀登上诺贝尔奖之巅。
坚持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是干大事的前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有纯度、有血性、有灵魂的精神滋养。从正确的成功导向上看,每个人都能成就一番大事。何谓大事,大事就是能成就自己,能造福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干大事的能力和条件,可能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
回到我们身边,事关安康发展变革创新图强的事皆为大事,也是我们每个个体需要参与其中的大事。国家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国家主体功能建设示范区、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这些国字号的工程都是大事。我们既不辜负国家层面对安康的眷顾,更要走好民生为本、循环发展的大棋,让美丽富裕的梦想落到安康的大地上。尽管我们不能短时间甩掉贫困这顶帽子,但是我们心存美好,我们积极投身国家工程建设,我们干的是大事,我们坚持干好这些大事,我们的努力就一定能带来未来的美丽富裕。
说了算,定了干,干必成。这是市委、市政府代表全市人民发出的战斗口号,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更多地弘扬扎实苦干精神,需要更多脚踏实地干事的人,需要给那些在平凡岗位不懈怠、危难关头不退缩,以钉钉子的精神完成党和人民重托的人和事给予更多表扬、更多激励,让实干精神成为安康发展的主流,与安康发展的大气象接通,让所有有利安康发展的正能量发扬光大。这,或许就是我们在分享屠呦呦这份巨大荣誉之后,最有意义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