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紧迫的市场洗礼过程
——三论推进脱贫攻坚加快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
脱贫攻坚的思路,大体上可概括为“政策托、产业帮、经营拉”。如何做到产业帮经营拉?这是精准识别后一个非常重大的工作选项。精准施策,就是要找到贫困户通过产业经营实现增加收入的路数。脱贫是小康的前奏,脱贫是为了更好地迈步小康。精准施策就是要帮助贫困户实现长久增收、可持续发展。
对于有生产经营意愿和基础的贫困人群而言,进入市场能力不足往往是最主要的致贫原因。没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对象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无法对接大市场,游离于市场效益之外。有了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对象就能“搭船出海”,跟市场紧密连在一起,获得更多有效发展机会,实现稳定增收。我市的情况表明,目前全市已有近2000个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社区工厂、规模基地等市场经营主体,带动了近4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稳定增收,成为可持续性最强、最体现市场本质、最有效管用的扶贫方式,成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方面军”。
“支部+X”,加什么?就是加发展,加“园区、景区、社区工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更是加贫困户。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动员作用,最终都要体现在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上。建立涵盖所有贫困群体的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规模经营体,确保贫困户依托组织起来的力量稳定增收和永久性脱贫,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是我市在陕南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中多年累积起来的经验,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已为安康的发展实践所验方。
采取吹糠见米的帮扶措施,让贫困户短期内增加收入越过贫困线,是脱贫攻坚的优先方案。但从长远计,我们又不能止于当年的摘帽过关,扶上马再送一程更是现实迫切,必须统筹考虑。一个地区的整体脱贫,需要政府、市场、工商企业、社会组织在同向同行同利中形成合力,建立市场导向的发展形态,眼睛更多地盯住市场,策略更多地盯住发展,因此脱贫攻坚的过程其实也是市场教育、市场洗礼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的政策、资源、力量的优化配置,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既要短期见效更要长期受益;这个过程,就是“支部+发展”推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带起来走,让贫困人群及全体群众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我能干”、“我会干”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精准扶贫中扩大农户选择和参与项目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群众着力创业兴业、适应组织合作、实现自我服务、强化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完善,不断增强参与市场经营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其目标,就是脱贫攻坚全胜之日,就是一个地方、一个村长远发展局面形成之时。
市场有情也无情。有情,就能激发我们把握市场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无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带着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和现实迫切感,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努力向市场要活力、要增长点,一方面在建立健全产业扶贫推进机制、热情扶持市场主体上下功夫;一方面在用足用活政策、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上下功夫。用好政策引导和激发群众发展斗志,用好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向扶贫开发领域涌流,用好预期拉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企业收益的多赢局面形成。
精准施策、求真求实、能做管用、可续推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爬坡期。如何发挥已有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开拓作用,如何在经济薄弱村打牢新型发展的基础,如何更多地引入工商企业、社会资本进入乡土精耕细作,如何上承中央政策、下接安康地气,大胆探索和实施更加有利于农村新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政策措施,不仅对脱贫攻坚本身是重大要求,也是安康追赶超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课题。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帮扶部门、扶贫工作队,以及村级组织,在做好繁琐细致的日常帮扶工作的同时,要更多地研究明确一个地方、一个村如何在适应市场中求发展的战术策略,选准产业发展项目,建立有效组织形式,强化久久为功思想,把过关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脱贫与小康统筹起来,把政策与市场融通起来,以高昂的政治责任心和清醒的发展意识,努力在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上实现精准扶贫、拔掉穷根,产业进步、全面小康。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