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近年来,我市将营商环境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为切入点,举全市之力打造“支持政策最优、保障措施最强、行政审批最快、办事效率最高”的一流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2018年,全市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到位资金67亿元。正是得益于政策优、保障强、效率高,安康营商环境的改善,使得投资者在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当前,深耕安康市场的信心反而越来越强。“安康服务”的金字招牌正在擦亮。
在高速度高质量发展阶段,地方竞争转向服务,营商环境就是生命线。企业的壮大,创新创业的活跃,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呵护。开放初期拼减税让利、拼资源、拼特殊政策、拼市场短缺正在式微,在起跑线拉平的今天,环境优势转向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拼人文情怀,营商环境改善的要求更高了。持久的包容力、吸引力和行业配套能力,成为后发展地区需要重新学习和营练的首要能力。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座新高山,需要我们认真攀越。
经过多年努力,全市营商环境改善和进步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仍有不少“短板”存在。短板制约发展,短板需要补齐。对这些存在问题的破解,正是新一年全市上下努力的问题导向。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强调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多推“啃硬骨头”的举措,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服务最佳、环境最优”成为安康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这是对问题的针对,对破解的选点,对举措的增强。
实现“服务最佳、环境最优”,喊响安康办事不求人,让“安康服务”成为一面旗帜,是安康人民多年的期望,也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年的努力。新的一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七次全委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整体要求,坚持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信心和决心,明确环境营造清单,坚定从存在的短板入手,从存在问题下刀,切实做实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做快服务的“乘法”,更好发挥政府服务市场主体的导向和保障作用,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社会开心。要针对市场主体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三位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着力解决审批环节多、链条长、效率低的问题;全面实施“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便民化;积极响应企业和群众诉求,坚持维护契约、公平竞争等基本导向,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给各类市场主体真正吃上强身健体的“定心丸”,不断激发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活力,不断鼓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不断营构社会支持发展的向心力,让回应群众心声、企业呼声成为检验“安康服务”的试金石。
服务解放生产力,环境增强生产力。从营商环境的改善、优化着手发力,是讲政治,是讲担当,更是改作风。安康呼唤清亲的政商关系,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要素汇涌之势,尤其坚信服务彰显发展真诚、刷新发展形象的朴素真理。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安康优良的服务,必然带来新一年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