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汉阴县在推广“镇园产业联盟”模式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贫困户有机嵌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资产入股得股金、订单生产得现金等多种形式,让广大贫困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镇园产业联盟”不但是利益联结机制,也是培训共进平台。通过政策激励、龙头引领,让贫困户自觉自愿融入现代农业发展链条,不仅是要实现脱贫致富的近期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和技术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加速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现代化程度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在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并考察了第三世界经济发展问题后,提出了著名的“英格尔斯效应”,指出人的现代化程度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即使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但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技术和制度的人,还是受落后观念束缚的“传统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转变为“现代人”,那么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为废纸一张。在过去技术推广、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其实有不少遭遇“英格尔斯效应”的例子。这些经验教训也在提醒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产业现代化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没有现代农民,现代农业不可能发展壮大;而现代农民也不可能脱胎于传统生产方式,农民现代化的母体只能是现代化的农业。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依附性强、自主性弱,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狭隘的地缘意识和族群意识,成为传统农民去不掉的精神烙印。只有经过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洗礼,农民才可能迅速增强主体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现代观念,从保守、被动、同质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向外向、进取和多元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现实来看,农民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农民”与传统农民将长期共存。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更加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但要通过产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更要在产业发展中推进农民的现代化,不断壮大“新农民”队伍,促进广大农民动力、能力、收益三提升,使产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