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城市之要在于规则。城市交通、市场、街区、公园等公共场景方面普遍性、强制性的规则保证城市的秩序。其中交通规则是城市规则中最重要的方面,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出行安全和秩序,更关系到城市的形象,交通的流动是触摸一个城市文明季候最表象的脉动。城市之乱象,往往在交通,交通不畅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中的痛。
近年来,我市在治理城市交通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以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交通秩序年年在改观。但也不用讳言,安康城市交通安全整治每年都搞,但往往是,大整治一阵,交通秩序好一阵,整治一结束,交通乱象又会死灰复燃。安康最近集中开展“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实践行动,对摩托车、电动车进行专项整治,声势浩大,影响日显,广大市民寄望甚深。其实,车让人、人守规、戴头盔、不超载都是城市出行最基本的规矩,本不应成为问题,但为什么成为集中整治的大问题?说到底,是市民有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这背后凸显的是,职能部门在交通法规执行和社会治理中尚需改进。
有人说,城市是管出来的。市民良好的公共道德准则是在严管中养成的,市民的自觉也是在政府职能部门强制管理中形成的。没有强制手段,市民在规矩面前就没有敬畏。没有持续性,市民就不会形成真正的自觉。事成于细,事成于实,事成于恒,特别是公共管理方面更是如此。职能部门想要突破这个瓶颈,必须要“放大招”。实践反复证明,治与不治不一样,严与不严不一样,拿出“法治姿态”,进行有效治理,敢于动真碰硬,以最严执行形成最严震慑,充分发挥“法要责众”的惩戒作用,使交通法规成为不可碰触的底线,才能让市民真正受教育、长记性、知敬畏。
交通乱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应制度化、常态化。不能像过去那样抓一抓停一停,必须一抓到底。纵观安康几次大的交通安全治理,都对市民素质提高产生了一定作用,但为什么反弹,就是因为没有坚持。职能部门必须要在精细化治理上做文章,在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管上下功夫,倒逼市民循规蹈矩。交通乱象治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放开治理的思维和视野,结合社会文明教育、行政管理推进、城市“五城”联创等融合推进。机关单位带头,干部带头,公车带头,坚持一治到底。治理过程当中,要做好宣传教育,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外化于行。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志愿者的力量,走上街头示范带动,全面推动遵守交规在市民日常出行中成为行为自觉。
最重要的是,要动员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广大市民是城市交通治理的主体。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爱,人人都自觉规范出行行为,城市管理才不会有“破窗效应”。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安康交通“拥堵”时有发生,总有人说,是因为城小路窄。“车多人多交通乱”似乎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然而并非如此,解结的法宝就在于大家都守规矩,各行其道,其道自畅。“文明出行利己利人”,唯有全体安康人都旗帜鲜明地对交通乱象说“不”,我们的交通才能真正通畅起来,人心才能真正舒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