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安康易地搬迁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生产力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农村易地搬迁安置工作成绩突出,九十多万人通过易地搬迁改变了生产生活不良状况,搬迁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0%、占全省搬迁总人口的40%。秦巴搬迁唱大戏,安康故事最壮丽。随着近百万人告别山高路远、地质灾害,搬进安全、整洁的集中安置区,易地搬迁工作重点已从搬迁入住为主,转入以做好后续发展为主,安康进入了“后搬迁时代”。
易地扶贫搬迁事关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事关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搬得出,看力度;稳得住,看根本。如何让这些搬迁群众在集中安置社区尽快融入,适应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是一项长期工作。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着力破解搬迁群众“适应难”“融入难”“致富难”等问题,是发展必然,更是现实课题。从“三难”破解出发,有效推动易地搬迁群众营建新社区、发展新产业、实现新就业、适应新生活,检验安康整体发展效能,考验安康决策者组织智慧。进入新时代以来,市委市政府从现实关切出发、着眼人民生活保障、推动“三农”平衡发展,把“后搬迁时代”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积极部署各项改进措施,体现了安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布局和工作创新。
在历史实践探索中,我市坚持把易地搬迁安置作为山区贫困群众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战略决策和有效行动,综合施策,持续发展,绘就了秦巴山区向贫困开战、更好发展自己的生动时代画卷。作为安康开启农民新生活的现实机遇、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引擎、决战脱贫摘帽的关键举措,安康全方位搭建实现群众易地搬迁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舞台,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确保农村新社区充满生机活力,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效果十分明显。这次全会以市委一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做好“后搬迁时代”各项工作的重大制度设计、政策强化和重要工作遵循,必将深刻影响安康新“三农”各项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
落实好“后搬迁时代”各项发展工作,贯彻好市委“一号文件”要求,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各级领导干部面对社会生活变革带来的风险意识,和社会治理危机的预判能力,把后续扶持摆在关键位置,重点关注、精准施策、破难攻关,推进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眼当下和长远,切实解决好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始终把群众的安居安业的责任拿在党委政府手上。要加快构建精干高效的基层组织体系、稳定增收的产业就业体系、便民利民的权益保障体系、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安定有序的社区治理体系,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固全面小康根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尤其要紧盯新情况,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有序促进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创造新生活,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搬迁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要狠抓产业、就业带动增收,有效推动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与搬迁群众建立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要从精神层面开展新风塑造,培育和涵养安置区向上向善文明新风,促进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精神状态,尽快融入新环境、乐享新生活。
面对新一年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安康追赶超越的整体性、统筹性、系统性、平衡性要求更加明显,全市摘帽后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后续扶持更要立足现状、主动作为,既要实现稳定脱贫,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要坚持市场导向,也要统筹各类政策扶持;既要调动广大群众主观能动性,也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总之,就是要旗帜鲜明地通过综合用力、点面结合,唱好安康“后搬迁时代”发展协奏曲,汇成多声部,形成立体声,把脱贫攻坚后续扶持、乡村振兴重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安康易地搬迁群体享有发展成果、让易地安置社区成为善治典范,让安康“新三农”成为最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