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晓军)吃拿卡要,群众生厌;“文件”调研,干部反感。调研过程的不不接地气,必然导致调研结果不真实,势必影响党和政府决策。针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仍然突出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做出指示: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反“四风”,不光今天在做,其实古人早已经率先垂范。“一代廉吏”于成龙1661年赴任罗城知县,一路上诞生了“斩草而行”、“眇者送行”、“带土思罗”、“于公旧治”等廉政故事。其后通过安民缉盗、劝教兴学、革除弊政等措施重塑官民关系、宣扬廉政文化、严肃官风正气,三次被举“卓异”,被康熙褒奖为“天下第一廉吏”。其一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精神品质成为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其从政路上是满满的亲民、爱民,脚踏实地,言谈举止都是求真务实,一身正气、一心为民,展现出来的是责任担当,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网上有媒体报道一些部门到基层检查调研:“兵马”未动,却总喜欢让汇报材料“先行”。更有甚者,不顾基层同志是否忙得过来,发动“突袭”,硬性要求一两天内就弄个大型材料报上去,让基层叫苦不迭。调研的本质就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发现真相、总结经验、提升工作。不是炫耀领导“下基层”的手段,更不是曲意迎合领导意图的途径,是履行工作职责的一种行为。要的是实事求是,千方百计查摆问题、解决问题。调研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代表着组织的形象,一举一动牵动着民心走向,唯有常怀认真负责之心、行求真务实之举,带着感情和责任去调研,方能调研获真知。千万不能为图省事省心,让老百姓寒心闹心。
为什么电视剧《包青天》、《一代廉吏于成龙》,无论是老人、青年还是小孩,都喜欢看。这是因为在包公、于成龙的身上既有清廉为官、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也有他们惩治贪官污吏机智威武的一面。老百姓在内心里呼唤领导干部能像他们一样平易近人、揪贪官、解民愁,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
细一思考,《一代廉吏于成龙》中的每一集,都是领导下基层调研,与我们现在的调研本质上没有区别,践行岗位职责,为国分忧、为人民解决困难;都是要与人民多交流,多到实地了解,才能保证调研的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取得第一手资料。2017年12月10日《中国纪检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农民背着鸡到政府上访》,说的是西部某贫困县,当地政府在没有深入考察群众养殖技术、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的情况下,在3000多户贫困户中推广蛋鸡养殖。结果遭遇风险,政府投入几百万元的项目全面失败。
调研不下“真功夫”,是取不到“真经”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调研让基层干部和群众深恶痛绝。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走秀式”调研、另一种是“政绩式”调研。前者是“走一圈、看一下、听一遍、讲一通”。这种调研通常是:提前发文件,打招呼。下级收到通知,提前做好调研地点的安排,基层会挑选“代表性”县、镇、村和社区,固化调研路线。领导按照路线,到了调研地点,听一通汇报,拿走汇报材料,回去写调研报告,调研结束。后一种调研通常是为了博取上级领导关注,提前谋划调研主题、调研方案、调研效果、如何回报,让经验“出彩”。这种调研通常在从工作启动到开始调研不超过半年,所有的工作实践结果都是坐在办公室“臆想”出来的,调研把“创新措施+预料结果”一融合,就对外宣传推介,向上级汇报。这两种调研忘却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漠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调研的结果必然失效。
不愿真正调研,不能贴近群众面对面摸底,不仅反映了我们少数领导干部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思想,而且说明了这些干部《党章》党规学习不深不透,忘却了艰苦奋斗精神、没有担当意识,忘记了初心,为了调研而调研。所以,领导下基层调研应怀求真之心,沉下身子,问民之所需,探民之所盼,找真实问题,察实际情况。多与基层普通干部交流,走进群众身边,倾听他们的声音。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调研工作亦当坚守三大作风。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党员本性;多行求真务实调研,少些繁文缛节;多些脚踏实地,少些车队调研;多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少些大会汇报。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调研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发现真相,“车队接送、饭店宴请、大会汇报”只会让调研失去了本意,更显出调研的“轻浮”,接不了“地气”,忘却了优良作风传统。
调研是一项常态化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应多接“地气”,广大人民都在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