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军
多数人常把一些擅长文字工作的人称为“笔杆子”,文字工作搞得好,就说这人“笔杆子”硬。然而笔者发现,县、市级以上的机关单位,往往比较重视文字工作,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的“笔杆子”则“青黄不接”,出现了“断层”现象。大的文件方案找不到人写,基层的党建创新的做法总结不出来,宣传工作跟不上党委政府工作中心。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主要工作的推进和各项工作的效率,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基层确实无人可用?还是别的原因而无人问道?
现在国家政策向基层倾斜,大批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却仍然出现这类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专业性能不强,难以统筹兼顾。如今,在脱贫攻坚工作大潮的影响下,基层事务多,从事基层文字写作的人员大多身兼多职,不能从事单一的文字性工作,俗话说:“爱一行、专一行”,文字工作人员没有经历和时间去进行写作,加之部分工作人员写材料怕吃苦、缺乏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忙起来就顾不上质量,东抄西凑,缺乏创新、缺乏深度;二是流动缓慢,工作激情受挫。文字工作往往就熟不就生,一旦上了手,领导喜欢这类文风,与其它岗位交流的机会就比较少。特别是在基层,培养一个“笔杆子”不容易,培养一个用得顺手的“笔杆子”就更难了,领导不放你走是爱才,但有时也会成为“甜蜜的负担”,让此类人永远成为别人的“轿夫”而苦不堪言。这也是影响从事文字工作人员工作激情的致命一环;三是工作清苦,很少有人问津。文字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经常忙得晕头转向,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有时遇到材料、文件在手,吃不下、睡不香,多数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长年累月,容易落下一些腰椎、颈椎的毛病,让想进来的同志敬而远之,唯恐避之不及。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拓宽选用人渠道,充实源头活水。“人”的工作宜疏不宜堵,基层应积极适应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形势,优化环境,主动拓宽基层文字工作者的准入渠道。针对人才缺乏问题,空出的公务员编制应优先用于考录选拔与新闻、文学等相关的专业人才,积极从各领域招考文秘人才。同时,通过上挂锻炼方式,定期选调基层单位文秘人员到上级“四大办”、组织部等机关跟班学习锻炼,在跟班学习中发现优秀文秘人才,适当选拔任用。再次,通过开展征文比赛、基层部门的推荐和个人自荐等多种形式,发掘文字工作人才,进行有重点、渐进式培养。
二是注重组织关怀,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有意识地对一些有培养价值、有发展前途的文字工作者出课题、定计划、交任务、压担子,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机会,让他们满怀信心地工作,保证文秘人员在其位、履其职、尽其责。同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使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基层文字工作者从“幕后”走向“台前”,走上领导岗位。也可以设立非领导职务,让成绩出色、能力出众、素质过硬的文字工作者,得到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业务水平。把培训作为文秘人才培养和后备干部储备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着眼新常态下基层党政机关办公室工作对人才和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不但要学习文秘工作专业知识,还要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综合协调、科技、经济、管理、现代化办公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切实使文字工作人才成为“多面手”和“万金油”,做到张口能讲、提笔能写、动手能干的“实用型”人才。
鉴于目前情况,党政领导及人事部门应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给文秘工作者多留一方发展的空间,让文秘工作者真正体会到自身价制的重要性,在各行各业都认为此行业是个“香饽饽”,并让大多数青年才俊都为之不懈奋斗,基层单位的“笔杆子”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