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亚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如今,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入推进,许多贫困村、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但是也存在个别贫困户“不愿脱帽”,一味“等靠要”的尴尬现实,“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
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内因是根本,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贫困户只有自身确立了脱贫的勇气信心,党的扶贫政策才能真正落地。如何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成了脱贫攻坚工作必须面对的难点问题。大部分农民都是因病、因灾、自然条件恶劣导致贫困的。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是因为实在太懒,什么也不愿意做,贫困潦倒还理直气壮,总感觉国家社会欠他的,对他进行帮扶理所应当,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对于这一部分应该如何是好呢?
近日,石泉县围绕贫困群众中的“等靠要”、“缠闹访”、好吃懒做、不敬不孝、争贫赖贫等现象,建立健全了约束管理、精准识别、道德评议、典型选树、违法查处、教育引导六项机制,从建强扶贫扶志机制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该县做法值得借鉴。如:建立违法行为快速查处机制中要求各职能部门严守政策底线,履行监管职责,严肃查处脱贫攻坚过程中恶意分户造成老人无人赡养、谎报项目套取补助、黑恶势力操纵贫困户要挟政府等违法行为,一经查实,快速处理,并将典型案例在全县范围内及时通报曝光,让投机分子无机可乘,让不劳而获者无处遁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脱贫中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就是说,物质脱贫、精神脱贫应当是脱贫验收中缺一不可的标准。 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仅需要干部苦口婆心的劝说和真情帮扶,更需要拿出“硬办法”,从制度层面为“扶志”工作保驾护航。只有通过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法,从情理和法理出发,扶到“点”上,扶到“心”上,才能够让“懒汉”不敢懒,不愿懒,让“懒汉”脱懒”,一个不落地共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