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兰兰
一国发达与否,主要看其生产物品和服务能力,那么,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亦是如此。某地扶贫过程中,有农户发展养鸡,农户将出栏的鸡全部送去给电商办,几百只活鸡,没有加工处理,电商办很无奈,又重新找人宰杀,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只能人工屠宰这批鸡,效率和效益都大大打了折扣,成本增加。这件事上,我们看到,当地农户服务意识薄弱,当地产品初加工设施不足,水平落后的问题。
这种问题并非在某一地存在,亦非一日之寒。贫困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地理自然资源的原因,观念的转变是主因。一些边远山区的贫困户,有绝大部分的人几十年在一个地方,没出过村、镇,县,产业依旧在传统农业领域,技能也只是传统种养业,这就给增收幅度带来了压力。有必要再次说明一下,传统农业产业基本上都是完全竞争市场,也就是说他们来到市场上竞争本来就不具备竞争力,那么,为什么不去发展工业,不去发展服务业,不去发展中小微企业呢?就以上案例为例,如果我们的农业进行了工业化生产、服务业跟进,商业化运作,农民改变了小农经济意识,开始有市场意识的觉醒,会不会才是更好的扶贫呢?
曾有媒体人士对遍地开花的产业发展充满忧虑。现实来看,这种忧虑不无道理。归根结底,遍地开花式的产业发展就是对当地发展总体定位的不准确。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必要把发展产业搞成打游击的方式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得到的是一时的蝇头小利,失去的是长远的发展机会,对于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一定要因地制宜,着眼大局,找准方向,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发展最具优势、最能聚指成拳、最能成规模的产业,避免发展到“什么都在发展,什么都无法形成批量效应”。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特,这种理念某些特定的时期有过作用,但是,任你如何“有、多、特”,关键还是市场“需不需要,要多少”,而你“有没有,有多少”。如果忽略了这些,那我们发展任何产业都只是一场“豪赌”。
当然,也有订单产业来作为定心丸。而这颗定心丸的作用是双向的,不仅让被签单的农户安心,也让企业安心,双方都基于对风险的厌恶而签订合同,唯一不同的是,企业对市场的了解比农户要多,信息不对等造成了企业比农户更“安心”,基于这一点,我们更希望农民能够真正投入到市场经济当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增收的本领,做新型的现代农民,才是扶贫的治本之策。
不是说扶贫就是发展传统农业,扶贫的目标是摆脱贫困。发展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等凡是能够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产业都可以。世界很大,时代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扶贫的观念要现代、规划要现代,脚步也要现代,要将经济学科学运用到扶贫领域。在这件事情上,干部要学,还要拉着群众一起学,贫困户要扶智,干部也需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