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昌勇
上周本报报道过平利双杨村庖汤宴,今天再次报道并继续配发评论,为之喝彩的是动因不外乎两点,一是驻村帮扶干部策划实施项目用心和“土性”十足的文化介入,二是小事能成大事,这就是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餐饮链接了一个市场“端口”。
从表面上看,是庖汤宴换了一种“吃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具有人文气息的消费体验方式,让“消费搭台、文化唱戏”成为乡村宴席的提神点和兴奋点。这种面对面地精准对接,势必为优质农产品开拓新的更大的市场,也让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
我们所期待的是,当地政府能将庖汤宴真正打磨成一种成熟的消费扶贫新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去借鉴,去复制,去创新和提升。只要借助已有的热度,细心触摸市场,将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好,包装好,推介好,就不愁没有客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首要之计在于,深挖地域文化特色,细心呵护市场,久久为功,让自带资金流的城市游客和已经尝到甜头的农户能走得更亲更近,为绿色优质农产品找到更大的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