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陈奇
农民增收,传统的思路是发挥秦巴山区生物等资源优势,发展农林特产品和特色加工业,通过扩大规模和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际上这条路走得很艰辛,效果也并不理想。
以前主要“拦路虎”是吃饭问题,劳动力和土地首先要保粮食生产。现在吃饭已不是问题,这条路能否走通?经过几十年观察,我并不太乐观。原因是以安康为典型的秦巴山区,作为“特殊困难”地区,其“特殊”之一,就是自然地理气候决定的资源禀赋的特殊性,成为发展商品经济和特色工业“特殊”的制约因素。一是成本高,效益差。“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因地势、朝向、海拔、气温不同,资源品种多而杂,土层薄而产量低,土地零碎,产地分散,难以机械化操作;采摘、搬运主要靠人工,成本很高;批量小,难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需要。二是缺乏市场竞争力。从四川到湖北基本处在同一纬度,产品同构性强。安康虽然南北植物荟萃,但南方的不如南方,如柑桔不如四川;北方的不如北方,如苹果不如关中。三是企业难以做大。由于产品成本高、批量小,加工这些产品的企业实力有限,无力拿出必要的科研开发费用,高级专业人才也引不进来,产品升级换代上不去,长期处于低水平、小规模、初加工运转,稍有风吹草动和同类产品竞争就被挤出市场。这正是几十年来我们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破除的“魔咒”,也是农民增收缓慢的基本原因。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农民增收,经济富裕,要从发展生态经济中找出路。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理解并落实这个“新”字,需要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上来一场大革命。
第一,正确全面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原来理解的“金山银山”,就是种地打粮,发展山林经济增加收入。现在要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个“共同体”是有机的生命体,既有整体优势,每个因素又有多种功能。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第二,对一二三产业发展要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国办《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我们可以选择从旅游业即服务业突破,通过服务业开发“推一拉二”。“推一”就是发挥山水农林人文等整体优势和多功能特性,发展全域旅游。把市场拉到家门口,让消费者就地消费。“拉二”,就是以旅游消费拉动农林特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这种体系提供的多而杂的产品,正好满足众多旅游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通过来境游客、客商、学者、记者等各界人士把这里的资源、特色产品免费介绍给各地投资者、消费者,无成本开辟市场。这就绕过了周边产品同构和远距离市场销售成本高、批量小的“老大难”,变劣势为优势。
将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促推旅游业带动种植、养殖业,一个“农家乐”就是一个微型企业,农民最大限度地参入到财富创造中去,二三产业向城镇、移民社区、园区等集中。形成城乡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需要新动能,这个新动能就是“全域旅游”及其推动形成的“新的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