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班勇
今年7月1日,以上海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标志,拉开了全国范围垃圾分类的“绿色风暴”。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时间表”,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底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已由“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面对垃圾分类的热潮,安康如何打赢这场“新战役”,首先要找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面对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规定和任务“时间表”,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组织推动上,虽然已对中心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广泛征求意见,但尚未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政策、经费、机构、人员等保障措施难以落实。二是在思想认识上,部分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不会分、不懂分、不愿分、不想分的情况比较普遍。三是在分类设施上,除了部分试点单位之外,城区主干道及汽车站、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目前仍安置的是“不可回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类箱,还没有设置标准的分类投放集中点,既不利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也不利于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自觉养成。尤其是中心城区分类投放、清运、处理的能力不足,没有专门的车辆进行分类清运。除厨余油脂外,其他类型的垃圾目前终端只有垃圾填埋场,没有分类处理的有效途径。四是在氛围营造上,主要还停留在有关部门的倡议、宣传上,多数市民甚至是机关干部对垃圾分类的概念、标准、范围等一知半解、概念模糊,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全社会的行动共识。
推行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齐抓共管、综合施策。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笔者提出五点建议: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微信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重大意义、相关法规,突出抓好大中小学、机关单位、企业机构等人员、场所的学习培训、宣传讲座,促进他们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全面深入了解,营造重视垃圾分类浓厚氛围。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制定出台关于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落实机构人员、工作制度,全面施行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助力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三要发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党建结对、脱贫包扶等载体作用,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环保组织等有效形式,加强对居民垃圾分类的指导、督促和监督,以认知提升促行动自觉,促使社区垃圾分类长效化。四要强化奖惩约束。《陕西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已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市上也应适时结合实际拿出具体措施,并借鉴外地经验将垃圾分类处理成效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引导措施,特别是对不遵守垃圾分类规定的人和事,要公开曝光,严格处罚,树立法治导向。五要加大基础投入。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配套和完善,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点、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等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管理,跟进做好垃圾回收产业链的延伸开发,从而营造整洁、舒适、和谐的人居和发展环境,促进“绿色安康”城市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