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必修课”
□ 张磊
自今年7月1日上海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开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垃圾分类的“环保热潮”。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倡导推广垃圾分类这一环保理念上也责无旁贷。因此,在笔者看来,垃圾分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
学校的职能具有特殊性,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青年一代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因此,作为垃圾分类尚未推广实施的地区,中小学校更应未雨绸缪、关口前移,主动作为,在宣传普及垃圾分类常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加强学习试点城市的经验和成果,结合学校实情引导教育,为垃圾分类制度进入校园打好前站、做好铺垫,真正发挥学校在普及垃圾分类、践行环保理念、提倡绿色发展中“先行者”的作用。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中小学生三观正在形成且尚未定型,性格和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学校恰好可以利用自身育人的职能,将垃圾分类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制作宣传展牌、创办主题板报、开展主题班会等方法,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教授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引导广大未成年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转变意识和观念,从小树立勤俭节约、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而带动家庭、影响社区,将垃圾分类的触角延伸至全社会,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共识。
众所周知,教育影响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可见,在学校推广垃圾分类教育不能仅靠添置分类垃圾桶、绘画比赛、手抄报等短期德育教育活动,还应该将其纳入到教学常规,让垃圾分类进教材、进课堂,形成垃圾分类在各门学科教材中有体现、有强调的新格局,推动绿色环保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把垃圾分类思想渗入学生思想观念之中,进而形成垃圾分类的行为自觉和道德自律,培养出具有垃圾分类意识的新生一代。
中小学校在引导教育学生垃圾分类上至关重要,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理念,提前作为,发挥职能,将垃圾分类理念列入“必修课”强制推行,培养出一代代具有垃圾分类意识的新青年,带动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落实绿色环保理念,让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指南。
有底线才“时尚”
□ 彭召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城市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新时尚”。
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城市,垃圾分类不会让人拿到桌面上说长道短,甚至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但这样的“小事“却表现出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大事”,至少应该成为城市最起码的底线。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共同维护,为“垃圾分类”出一份力。
笔者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抓住两头,简单地说,就是抓宣传、抓清运。抓宣传,提升市民素质,督促市民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垃圾分类的意识入脑入心;抓清运,就是要出台完备的、有规可循的、具有刚性执行力的规章制度,如此这般,垃圾分类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比之下,宣传相对容易,而且都是主动参与。而收运和处理环节还不尽人意,仍然有“杂锦一锅饭”的现象,这般情况,不仅不利于垃圾分类,也会削减做好“垃圾分类”市民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利用的方式变成公共资源,是一项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再生、利国利民的科学管理方法的持久战。
很多地方通过实行垃圾分类工作,人们已经感觉出变化,同时也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项知易行难的综合工程。在已经有好的开端的前提下,需要各方的持续发力,需要政府、企业、单位、市民个体做好充分准备,提高环保意识,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循序渐进,标本兼治,常抓不懈。当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将垃圾分类当成是日常生活一部分时,垃圾分类就将不再是繁琐、无所谓的“小事”,而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乃至营造美好生活的“大事”。
人人都要动起来
□ 王文红
前几天,朋友圈大多都在转发“垃圾分类投”的顺口溜,打开一看,原来是西安9月1日起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一时之间,垃圾分类成为万众瞩目的热词,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跻身各大媒体头条。与西安比邻而居的人们不由得发出疑问:垃圾分类,安康准备好了吗?
2018年,我市出台了《安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提出了“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总体目标,安康城区开始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可以看出安康离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已经不远了。然而,对于安康而言,实施垃圾分类工作仍然有着不少的困难。首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需要广泛征求意见,从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全面考量。其次,垃圾分类的细化市民短时间内可能不容易适应,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另外,分类投放、清运、处理的能力还不足,大多数小区、街道还没有设置标准的分类投放集中点,也没有专门的车辆进行分类清运,分类处理的途径也是空白,这众多因素对安康实行垃圾分类都是一个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相信,只要我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出台具体措施,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存储,建立运输环节分类体系,严禁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提升末端分类处理能力,提升可回收物处置利用能力,实现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教育引导,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习惯养成,人人行动起来,安康的垃圾分类工作一定会顺利实施。
把垃圾分类融入到群众生活
□ 吴静文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就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随着上海垃圾分类条例的实施,全国各大城市也掀起了垃圾分类的热潮,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率先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各大城市“垃圾分类风”已然刮起,垃圾分类知识也在逐渐普及,但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甚至大部分群众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分类,为什么要分类,所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很有必要,也迫在眉睫。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部分乡村群众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交通落后局面,采取聚居形式,“农村城市化”越来越明显,农村环境污染也在加重,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新民风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与美丽乡村建设接轨的一条“交通要道”,所以,在农村深化垃圾分类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在农村还是显得十分困难,目前,农村长期居住人口以妇孺老病较多,而且长期形成的“屋脚堆垃圾”生活方式要改变起来还需一段过程,实施垃圾分类不可急于求成。
面对当前农村人员特殊结构,需要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垃圾分类基础知识,逐渐把垃圾分类融入到群众生活中去,打破农村群众根深蒂固“垃圾一堆烧”的思想,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改变一些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
要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回收,需在垃圾处理上创新回收力度,目前,有部分镇村做出了一些探索创新,建立“垃圾回收置换站”,群众把可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回收置换站即可获得相应积分,换取等值物品,既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也给群众带去了实际的回报。
垃圾分类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