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婉
日前,看到新华社微信发布的一则图文——“再见,2556”,心中莫名感动。“2556”是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数字,是通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2556级钢梯。5月15日,该村84户建档立卡户顺着“天梯”走下悬崖,通过异地扶贫搬迁住入县城集中安置点,开启新生活。
像阿土列尔村村民一样,靠着易地搬迁政策过上好日子的贫困群众,在咱们安康,并不鲜见。
安康市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许多贫困群众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电、路、通信等公共设施都十分薄弱。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按照中央“十三五”期间继续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决定,五年来,安康市从住房保障到配套建设再到产业就业,探索出“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帮助10万余户贫困群众搬迁到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从摆脱贫困到稳定脱贫再到逐步致富。
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易地搬迁等“八个一批”扶贫措施产生的带贫益贫效应在安康正日益凸显。人口减载、群众脱贫、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增效目标实现预期,其中,因为居住条件造成的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欣慰地是,今天的我们,终于和全国人民一道,站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关口。越是到关键节点、紧要关头,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一举赢得战疫战贫“双胜利”。
要饮水思源,做艰苦奋斗的践行者。事非经过不知难。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并非旦夕之功,脱贫成果的巩固仍需艰苦努力。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留下的奋斗精神,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紧迫感,把全面小康的梦想具体化为脱贫攻坚的实践,把党中央的各项扶贫惠民政策落实为具体的帮扶措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做扶贫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工作部署的坚定推动者,脱贫成果的坚定捍卫者,让初心在决战脱贫中熠熠生辉。
要与时俱进,做改革创新的开拓者。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实干导向,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干在一线、走在前列。拿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干劲、闯劲、拼劲,大胆思考,大胆作为。要结合农村实际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打下持续增收的长远基础;结合城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搞好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畅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外出务工、公益岗位、就地就业三管齐下,合理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发挥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作用,凝聚扶贫帮扶的社会力量。
要甘于奉献,做为民服务的担当者。脱贫攻坚正处在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防止返贫,样样都是攻坚战;教育医疗、民生保障,个个都是“硬骨头”,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树立公仆情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气度“在其位、谋其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心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操心尽力,为贫困群众的“需、急、忧、盼”担当作为,做贫困群众心里的当家人、主心骨、顶梁柱,才能不断夯实筑牢脱贫攻坚的群众基础,汇聚起干群一心决战贫困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