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真超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学习、交流以及娱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超过9亿人,上网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互联网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但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和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让互联网成为真实有用的知识库、方便快捷的交易所、温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舆论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依法上网、理性上网、文明上网,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拒绝接触不良信息。这里的不良信息是指黄色、暴力、赌博、迷信等类型的信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好奇心,不去浏览一些不良信息内容,不去点击陌生的网站和链接,不信所谓的“分享能赚钱”。同时要防止身边未成年人接触此类信息,让自己和身边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遇到不良信息时,还要通过正规渠道积极进行举报。
理性面对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往往是夸大事实或者断章取义,甚至是凭空捏造的虚假信息。我们经常会收到这样的信息:“……将此消息转发给10个人,可保你的家人平安无事,否则……”。明知是假的,为了不受到诅咒,有人也会违心地转发出去。面对网络谣言,我们要理性思考、准确判断,不传播不扩散。对于无法确定的信息,要静待官方或者权威机构给出答案。对于一些错误的或者反动的信息,要主动拒绝并及时制止。
文明网络社交言行。在各类社交平台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通过网络与他人建立一种联系。虽然隔着屏幕,但在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时候,我们仍然要遵守网络秩序,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定要使用文明社交用语,不在网上随意攻击、侮辱、诽谤别人,不传播有害信息。对于网上的热议话题,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态度参与,并注意讨论与评价的尺度,尤其是敏感话题要注意把握政治性和严肃性。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网络既具有隐蔽性,又具有开放性,我们不要随意将个人的信息在网上传播,不要随意与网友见面。对于网络上从不认识的人,凡是涉及转账、打款等事项,一定要慎之又慎,多向身边人询问,以免发生上当受骗。尤其是老人和在校大学生,要高度警惕“扫码领”“套路贷”等,“天上掉馅饼,刚好砸到你”的事情万不可相信。要引导身边未成年人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尤其是错误价值观导向的游戏。
自觉维护网络安全。有些个体或组织出于某种目的或者利益,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入侵别人的计算机,盗取信息,给用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行为已经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情节严重的就会触犯到法律。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抵制这些行为,不管自己有多强的网络技能,都不应该去当黑客,不盗用他人的密码,不窃取他人的隐私,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