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俊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
不过,即便是防沉迷系统+严格限时服务的整套组合拳能够得到落实,就真能管住孩子吗?
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家庭教育缺位或者亲子关系不健康是主要原因。“隐形父母”大量存在,“手机保姆”大行其道!父母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放任孩子玩手机或电脑,没有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约定引导,或者父母自身也是个沉迷网络的“低头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家人陪伴和课外活动,孩子更容易投向游戏的“怀抱”,在虚拟世界里寻找价值认同。相关调查显示,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时”以及“每天玩6小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更可怕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因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约,并没真正意识到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危害。
游戏本质上是一种由规则引导的体系。“遵循规则去解决问题,即可得到一些奖励和反馈”——这个原则,同样可以运用到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科学使用网络。在孩子接触游戏和网络之前,家长可以进行协商、引导,并订立规矩,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主动性和自制力。
学校更应该积极承担起教育责任,用更加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手机游戏的开发厂商尤其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应积极开发更有效的游戏防沉迷和监管体系,同时在游戏里进行正面的价值引导,避免孩子受游戏不良内容的误导而步入歧途。如据报道,日前,国家网信办发文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游戏企业更是责无旁贷,否则难免会沦落到被资本深度裹挟的校外辅导产业今夏一样的遭遇。
当然,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是也不应简单地谴责游戏提供方,而是需要化堵为疏,企业、家庭、学校、监管一起努力,企业本身的技术手段与家庭教育手段相结合,监管作用落地落实,才能最终构建一个全社会的防沉迷系统,让青少年的精神得到滋润与充盈,最终实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