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飒
近年来,教育系统积极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不断推动乡村地区儿童阅读事业稳步发展。在乡村学校,虽然阅读的硬件条件已日渐完善,但是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图书室利用率不高、图书无法与学生精确匹配等问题的困扰,导致很多乡村学校孩子无法进行有效阅读。此外,受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影响,部分乡村孩子家庭教育薄弱,缺乏监管与陪伴,加之互联网的吸引力,让他们的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安康市图书馆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市图书馆读者借阅数量前十名中有7名是年龄在8到14岁的中小学生,2名为年龄3岁的幼儿;前十名中最高累计借阅量为一年554册,最低一年190册。不难看出,在城区,青少年成为阅读的主力军。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量少,阅读水平低下,有可能导致很多乡村孩子理解能力差、知识面及视野窄、写作表达水平低,最终的结果则是乡村孩子与城区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城区,除了图书资源、教师配备等条件相对优越,家长的引导、孩子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等都成为推动阅读的有力助手。在这方面,乡村学校所承载的希望显然更多。阅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乡村学校的学生以爷爷奶奶抚养的留守儿童居多,显然在家里是不会有城里孩子那么优渥的阅读条件和氛围,这部分责任理所当然地落到了学校的肩上。这就让有志于推动校园阅读的乡村学校有了更大的使命感和更深远的意义。相对应的是,所遇到的窘境也成为制约实现其美好愿景的掣肘。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推动乡村孩子阅读,也需要多方合力,建立完善的阅读体系并进行科学的阅读管理。针对乡村孩子阅读量少的问题不能坐等政策支持,还需建立更为完善的乡村阅读体系,尤其要采取有效措施持续保障乡村地区儿童课外阅读,让乡村学校图书馆发挥出应有价值,并合理运用新媒体手段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引导乡村儿童从小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同时要整合公益组织的力量,探索和建立能在乡村生根发芽的儿童阅读项目模式,借助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共同推进乡村儿童阅读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可以憧憬的是,通过推广阅读,城乡学生之间的沟壑不难填平。每一个乡村孩子背后都系着一方广袤的土地,推动阅读在乡村地区落地生根,有利于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期待乡村儿童可以通过阅读诗意栖居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