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洼地”如何填补
对于尖子生纷纷外流对本地教育的冲击,旬阳县文体局教育股股长徐郧禄说,好学生容易教出来,能满足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就会提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多考些名校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留在本地上学,就容易对本地的教育产生良性循环。
徐郧禄认为,这里面也反映了对县级办学条件改善的困难,老百姓对孩子教育需求越来越高,那些一流的名校,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特别是那些民办高中,在人事自主权、软硬件建设上,灵活一些,形成了自身优势,这也是人家吸引高分学生的地方。
县级高中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让尖子生外流的主要原因。据悉,旬阳县境内4所高中,债务达1亿之多,教学设备不完备,缺乏对教师的奖励。今年旬阳中学高三年级教室安装空调,还是一些家长自愿筹资买的空调。
作为教育一线的亲历者,教高三年级的毛有斌老师说:“我们只能拼命地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改革发力,寻找突破口。如果我们的办学软硬条件能有所提升,或者接近名校,我想我们不会比他们差多少。”
对于这样一种生源争夺战,旬阳中学党委书记徐升斌用“教育洼地效应”来形容,他说,近年来西安、安康许多学校招生触角延伸至县上,旬阳县尖子生流失较多。“如何突破困局,是我们当前最需要思考的。”
“超级中学”越多,教育公平越远
-华商报评论员马九器
如果用空间物理学的眼光审视社会,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存在一些“黑洞”,全国各地的高中生源抢夺战就是教育领域的一种“黑洞现象”。那些将中考高分考生一网打尽、悉数揽入的“超级中学”仿佛“黑洞”一样,不仅将周围的高分生源吸入,还不断扩大范围,将周边郊县甚至外地尖子生也强力吸入。
全国各地的生源大战越来越白热化,河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每年都爆出层出不穷的生源争夺战,这些争夺战,大多离不开“超级中学”的魅影。细细考量观察这些争夺战的一些细节,或许还能体会到硝烟背后的谋略、战术。
不妨来看看教育大省湖北的生源抢夺战细节。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湖北省会武汉市,中考一结束,楚地战事立刻风起云涌。最常用的战术就是提供优厚条件利诱尖子生,有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甚至还承诺包揽未来大学四年学费的;有报销租房费,安排独立公寓、甚至还解决陪读家长工作的。而安徽合肥一些学校的生源抢夺更是雷人,合肥一中、八中把“掐尖计划”提前到小学,专门选拔14岁和12岁以下的学生开设“神童班”,美其名曰“为尖子生打造另类培养机制,填补省内空白”,其他学校老师一语道破:这不过是把原来中考后的生源抢夺提前截留了。
除了利诱,还有“威逼”、“截留”。据报道,河北黄骅市有学校要求成绩好的学生面试入他们学校,否则不发中考准考证;河南鄢陵县曾把3000多中考考生的成绩保密20余天之久,导致很多人失去了自由选择高中的权利;还有更甚者,对可能“出走”或者跨区上高中的高分学生家庭进行威胁,比如将来会给孩子考学制造麻烦、在档案学籍管理上使绊子等等。这样的荒诞、疯狂,颠覆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公平理念的信仰。
当名校将其他地方的尖子生不断“吸”走,结果只能是:自己能量越来越强,大量社会资源都盘桓在自己周围,而郊区、县城等地方中学的能量则越来越弱。在这种争夺战中,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财大气粗的“超级中学”,赢家通吃: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这种争夺的本质已经完全超越的教育层面,与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渐行渐远,它更是一种利益蛋糕的抢夺、是利益最大化潜规则的体现。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样子的教育并不是发展的趋势,教育本应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一批批的“应试牌”机器人,可是在让理念和实践达成一致的衔接上,困难重重。从各种渠道传输的消息显示,绝大部分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是无动于衷,也是不断出台严厉的文件、政策来遏制赢家通吃的“黑洞效应”,防止教育资源分配差距扩大化,极力维护教育公平。问题是上有政策,下面总有对策。教育黑洞怎么才能衰竭?关键是让内在的动力源消失。动力源是什么?是对成绩的追捧、是对考试的热情、是对升学率的崇拜。为什么会产生?是教育评价体系的不科学,还有整个社会对教育理念的某些误解和扭曲。说穿了,所谓生源争夺其实只是一种结果,诱因不除、土壤不变,即使风头一时被遏制了,一旦束缚放松,又会破土而出。
因为利益固化严重、利益重新分配阻力很大,新的规则形成共识、上升为法律国策难,让科学的、人本的制度迅速落地成为实践共识,更是难上加难。但改革没有退路,面对利益的盘根错节和既有格局的马太效应,改革需要智慧和决心并进,智慧,能够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减少阻力,而决心有多大,将决定改革能走多远、持续多久。
一些开创性的探索需要时间来检验其价值,尤其是育人的教育领域,特别需要包容思维。比如老师授课与学生自发讨论、成绩优越与特长发展等等,种种变化都可能带来热议、非议和质疑。比如河北霸州市的改革,彻底颠覆原有的教育考核评价标准,2007年该市推出了一套以“巩固率”、“升学率”、“合格率”和“域内入学率”为主要指标的初中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取消分数制、优秀率,改变游戏规则,以前学校好不好看高分学生,现在看低分学生,这样完全改变过去追高厌低的现象,老师都以积极帮助低分学生为主要责任。现在还不能说霸州的教育改革就是成功的,但这种尝试的确打破了既有的利益格局、冲破了惯性思维,在班级的教育小公平和地区的教育大公平上,取得的效果已经获得多方的认可。
“超级中学”的形成乃至壮大,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是,于社会、于教育而言,“超级中学”的不断膨胀,绝对是祸非福:“超级中学”越多,教育公平就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