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大旱,河南平顶山唯一“水缸”白龟山水库见底,盼水、找水,这座百万人的城市供水告急!关键时刻,正在充水试验的南水北调中线应急调水,丹江水400里驰援,解了平顶山市的燃眉之急。
同样大旱,苏鲁交界的南四湖湖底干裂,生态濒临危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解渴,全线泵站开足马力,长江水飞奔800里,终于让久旱的南四湖再现生机。
“随着工程通水运行,南水北调将逐步发挥出最大效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说,按照规划,东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183亿立方米,可为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使1.1亿人直接受益。中线,将使受水区城市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东线,将给沿线城市增加供水22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
南水北调,这一解渴北方的“输水线”,在中国水资源版图上刻下新的印记。
攻坚克难的“科技线”——
没有创新,就没有南水北调!110项专利、一项项新纪录托起水利丰碑
作为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的许多难题也都是世界级的。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参照对比,为了“世界一流工程”目标,建设者们向一个个难关发起挑战。
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加高是第一道难关。中线水源公司总工程师张小厅说,难就难在老坝上加新坝,新老混凝土必须合二为一、滴水不漏,这在国内属于首次,也是世界性难题。
浇筑混凝土,一个关键指标是温度控制。为生产这种7℃的混凝土,建设者夏天请它“喝凉茶”,加冰水降温,冬天给它“穿外衣”,采取措施保温。在坝体还埋进900多支仪器,日夜监测大坝的温度、应力等变化。
5年坚持一个温度,这个温度决定了大坝强度。11月10日,丹江口水库水位创历史新高,加密监测显示,大坝滴水不漏,经受住了蓄水考验。
称为中线“咽喉”的穿黄工程,挑战的难题前所未有。“在黄河下面35米深处,挖两条三层楼高的隧洞,可以说,每一步都要创新,到处是拦路虎。”南水北调中线局副总工程师程德虎讲述。
说难度,盾构机换刀可见一斑。从国外量身定做的盾构机,开挖不久刀片崩了。找国外公司却开出了“天价”,怎么办?只能自己攻关。为抵消35米水压,修复区内要充满高压空气,“在里面呼吸都困难,干半小时就感觉筋疲力尽,而一把滚刀重300斤,五六个小时才能挖出来。”检修工武进说。关键时刻冲得上,3个月时间,检修人员更换刀具148把。
说精度,3公里长的穿黄隧洞,测量误差要在50毫米内;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许有千分之一的倾斜度,肉眼不可能察觉。平常一个项目,GPS定位设备最多用三四台,在这个项目上,增加了一倍。为了精度,建设者们付出了超常努力。
勇担当、敢超越,正是这种精神,让一个穿黄工程攻克7项国内外技术难题,创造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在南阳段,南水北调遇到的是世界公认的“工程癌症”——膨胀土。“这种土遇水膨胀、稀黏,无水则收缩、干散,在上面根本没法修渠。”膨胀土试验段项目经理朱建军说。
头三年,他们挖了13个大坑,一直和这种土较劲。“你能想象吗?3年,我们没干别的,天天就在坑里玩土,尝试不同方式填土、泡水、提取数据。”他说,中线有400多公里是膨胀土,如果试验不成功,就只能挖土来筑堤,那得用多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