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即将过去的“十二五”,安康快速跟进全省发展步伐,保持了年均13.4%的增长速度,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十三五”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期,是全省加快推进“三个陕西”建设的关键期,也是安康继续追赶超越,继续探索循环发展,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提升综合实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期。“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正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就此,提出几点个人的认识和建议。
一、准确把握陕南及安康发展面临的长期背景
(一)陕南及安康在国家层面的发展定位
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陕南三市大多数区域被列为秦巴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4年4月,安康市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全国16个,陕西唯一一个“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市”。
2012年5月,国家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上报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要求着力推进秦巴山片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成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区、科技扶贫示范区、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12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康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集水区,是国家战略水源地,承担着保障调水水质安全的政治性任务,国家要求将这一地区建设为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区域。
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启动“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前期研究工作,新的一轮汉江开发已经到来,陕南是汉江的发源地,占有汉水文化高地和最美汉江山水资源,流长650公里,占汉江全长的43%,必须要有所作为。
继“一带一路”战略后,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陕西作为丝路经济带的新起点,陕南作为蚕桑丝绸和茶叶产地和产业区,蕴藏着发展的新契机。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安康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秦巴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意味着安康产业发展进入了国家统筹协调的视野。
(二)安康在陕西省层面的发展定位
陕南是陕西三大区域之一,国土面积占全省的34.1%,发展基础较差,发展压力大。2009年12月,陕西省发改委发布了《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陕南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总体思路是保护青山绿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实现突破发展。
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安康实现了大发展,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制度环境和长期背景的历史性变迁。从区域发展看,安康过去带有自觉自发性选择性的发展阶段宣告结束,现在国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发展指向,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从全国发展看,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已接近警戒红线,长期积累的环境欠账亟待解决,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实现低排放、低消耗、改善环境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处在了尤为突出的地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正契合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过去的劣势,过去的“穷山恶水”,转变为今天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可能成为我们的“金山银山”,生态与经济如何平衡,如何走生态型产业之路,如何在发展基础较差的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战略定位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的新道路,如何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安康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