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文艺在中国开始复苏,一扫一片灰色世界,才子佳人、古代英雄再也不是“封资修”了,中国进入了一个色彩斑烂的世界。家家贴春联、贴年画成为一种风尚。电影人物、戏剧人物、乃至国外罗宾的俄罗斯贵妇、美国罗克威尔的风俗油画都“飞”上了千家万户的墙上。再后来,一种更好的“年画”衍生物挂历、台历出现了,且风靡一时,过年单位发一幅挂历或问人要挂历成了时髦,于是,有机关人士就“钻”市场封闭的价差,穿梭于各单位推销挂历、台历,并成为“淘到第一桶金”和“全民下海经商”的始作俑者……
时间飞快地到了21世纪,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厚,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多元、广角、精美、乃至收藏,已使年画不再是装饰的唯一,而成为“偏安室内一隅”的“孤品”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作为时代的印记,前不久,记者在我市藏家杨建安先生处再次见到了这些珍藏着的美轮美奂的记忆,其收藏量达到600多个品种,囊括了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品,让我们惊叹地见证了那个岁月年画表现力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从这一张张泛黄却依然穿透出顽强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持,这种坚持,铸就的不就是我们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国梦”之根之源吗?!因为世界不管再怎么发展,互联网再怎么发达,优秀的、传统的文化艺术才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它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资本。
(感谢本市收藏家杨建安先生为本网提供的珍贵图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