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立足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叠加的独特市情,安康人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的生态循环经济之路,创设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的“安康样本”。
思路一转天地宽——
从“木头经济”“石头经济”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安康没有因秦岭阻隔和工业开发受限束住手脚,反而通过理念创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靠绿色引擎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突围路径
2015年3月23日,安康市正式拿到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16个“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之一。这意味着,安康有9个县被列入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市91.9%的国土面积不能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开发。
沉甸甸的责任,安康人却视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基于长达八年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安康早已实现了从望山兴叹、饱受水患到追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共同发展的路径转变。发展生态经济,呵护青山绿水,成为深入安康人骨子里的内生要求和文化自觉。
“限制开发不是限制发展。只有首先‘摆脱’了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市委书记郭青点出了安康的发展思路,“丰富的生态资源就是安康最大的财富,只要把这笔财富开发利用好,安康发展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安康的产业转型升级曾经历过艰难取舍,在依靠伐木为主的“木头经济”,开发矿产为主的“石头经济”,鼓励劳务输出的“劳务经济”时代里,青山当成木材卖,矿产当成石头卖,劳力当成苦力卖——安康人在闯市场的大潮里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却只勉强混个温饱。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破坏和农村“三留守”的问题日渐突出。
当很多地方还在为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大亨”云集而沾沾自喜之时,安康市委、市政府在摆脱“欠发达”的探索中敏锐地意识到:掠夺资源的发展道路走不远,必须找准核心竞争力,趟出一条新路来。
安康的优势是什么?93%的国土资源是深山茂林,阻碍着群众脱贫致富的“十万大山”,恰恰是安康人资源丰裕的“聚宝盆”。
曾经因平地资源匮乏而被认为无法发展规模农业的安康发现,在山水之间做文章,“大农业”的内涵无比丰富,大跨度、多业态、长链条——只要资源出在山上、水里,种茶、种树也好,生态旅游、设施农业也罢,都可以运用现代企业理念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和园区化承载,将初级种养型农业转变为占尽天时地利的生态友好型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柱。
认定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敲定了生态发展战略,用“循环”的经济模式涵养一方水土就成了安康人自然而然的选择。2009年,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编制的《安康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出炉,生态循环经济的战略蓝图呼之欲出。
如果说生态循环农业是安康经济发展大局中打出的一只强有力的拳头,那么富硒产业就是这只拳头打向市场的着力点。安康的生态资源雄厚,却不能用“滥”了,当环境容量、资源利用和集约发展等条件被放在一个大盘子中考虑,挖掘优势中的绝对竞争力,找准主导产业,就成了牵起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牛鼻子”的关键之举。
研究安康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统计年报,有一条产业发展数据线的斜率格外高,连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这就是‘富硒’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安康富硒产业‘优质、环保、安全’的优势。”市农业局局长崔用慧说。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创业者纷纷聚焦安康,投资建基地、搞科研,直接拉动安康在2015年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位陕西第一,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
曾经的安康,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自己有什么卖什么;如今的安康,学会了为市场把脉,别人缺什么提供什么。生态富硒产业链将人气、财气、技术、品牌一系列生产要素变革性地聚拢起来,架起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之间结结实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