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带动产业兴——
找准核心竞争力,强化生态优势,以富硒产业研发牢牢抓住“中国富硒在安康”的话语权,富硒特色产业的龙头带起整个区域经济进入快车道,绿水青山才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从东北三省斜穿至云贵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72%的地区存在一条低硒带,其中30%为严重缺硒地区,全国约七亿人无法从日常饮食中摄取足够的硒元素。作为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硒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清除自由基”“抑制癌细胞能量代谢”等作用。
而安康,恰恰地处世界难得的土壤富硒区域,富硒地层厚达50米,主要农作物95%以上富硒。作为安康生态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富硒”成为安康生态循环农业的“点睛”之笔。目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富硒特色种养,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生态富硒产业脱贫。
“硒是大自然赐予安康的礼物,却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成为安康的优势产业。”市富
硒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唐德剑说。
在紫阳县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的10万级净化车间里,一个个土疙瘩似的魔芋滚进生产线,经过36道工艺程序,成为魔芋胶和膳食纤维等深加工产品。“一盒120克的富硒魔芋膳食纤维在淘宝上的价格是468元,是地里产出的‘黄金’。”董事长冯永华说。
世界魔芋资源稀缺,源于魔芋种植的两大顽症,白绢病和软腐病。秦巴山林天然形成的腐殖质和纯净的土壤环境成了魔芋最佳的生长摇篮,在近乎野生的种植环境下,魔芋恢复了种性,发病率大大降低,品质格外突出,重达30.16公斤的“魔芋王”就产自其间。
2013年,安康出台《大力发展魔芋产业的实施意见》,捆绑整合4000万元项目资金发展魔芋产业。仅紫阳富硒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辐射到12个乡镇4万多亩魔芋种植,带动农户8000余户,户均产值达1万多元。
如今,安康已成为中国四大魔芋核心种植区域之一,全国14个魔芋种植重点县,安康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富硒魔芋”更是安康独有,有着“世界魔芋看中国,富硒魔芋数安康”之誉。
在位于安康市东大门的平利县,女娲银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洪善存最喜欢的,是为来这个“中国十佳美丽乡村试点镇”旅游的驴友们泡上一杯“绿豆汤、板栗香”的平利绿茶,讲一讲这个西北茶叶名镇的荣辱兴衰。
“平利茶叶曾代表着陕西制茶的最高水平。”洪善存呷一口清爽的绿茶,缓缓道来,“上世纪90年代,平利绿茶面积缩小到三四万亩,品质参差不齐。近些年,安康重振平利绿茶,以安康富硒茶公共品牌进行市场推广,平利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恢复到18万亩,而且都是高品质高效益的观光茶园。”
随着平利富硒绿茶再度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回乡种茶,80后青年杨国安就是其中一员。他的茶园采用富硒有机肥和生物控害管理方式,在茶园周围种上樟树,以香气防虫,“这是从台湾茶园学来的招数,”杨国安说,自己的茶园每亩年收益高达8000元,“有了产业,自然要回到家乡来。
2014年底落户安康的西北国际天贸城是目前秦巴山区最大的现代商贸市场和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公司负责人汪洪涛说,
选择安康,就是看中了市场对富硒产品的巨大需求,让世界富硒产品融汇安康,“买全球富硒、卖全球富硒。”
紫阳魔芋、平利绿茶都是安康生态循环(富硒)农业的缩影。在2015年安康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的意见》中,富硒猪肉、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核桃、富硒渔业五大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发展富硒产业的支柱,“生态安康·中国硒谷”的地理名片,正随着这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走向千家万户。
更难能可贵的是,安康富硒产业的发展,没有停留在贴商标卖公用品牌的层面,而是积极应用科技后发优势,探索富硒产业现代化、标准化的升级之路。
在建设中的中国(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记者看到,中国农科院5个研究院所派对口的首席专家领衔成立了富硒猪肉、富硒茶饮、富硒魔芋等5个富硒产品研发课题组,以富硒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为研发任务,旨在把安康打造成富硒产业的研发中心、标准中心、检测中心和集散中心。“占领富硒产业生产研发的制高点,引领富硒产品生产标准化,已成为安康当下和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唐德剑说。
去年12月9日,由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组织实施的技术评审研讨会,对农业部行业标准《富硒茶》的修订初稿讨论会成功召开,安康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安康用自己的探索引领着富硒产业的标准化升级,“中国硒谷”实至名归。